知足者常樂,隻有知道滿足,才能體會到由滿足而帶來的幸福的感覺。知足也是一種心態,一份從容,身邊的許多誘惑不掛礙於心,淡泊心誌,進退無憂。
人生在世的諸多痛苦大都是因為不知足而招致的。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欲望是無盡的,以有限的生命去填補無盡的欲望,總會有力不從心的感覺。於是,痛苦便產生了。
人生種種的不如意、不快意和不盡意,都是不知足帶來的。不知足是不幸福、不快樂結出的花朵,不快樂、不幸福也是不知足結出的果實。兩者互為因果,亙古如此。
知足是讓我們養成幸福的習慣,有了這個習慣,生活中的幸福就會一個接一個到來。如果每天都以一份知足的心態去麵對生活,生活就會馬上變得生動快樂起來。
有時候,我們被自己的目標牽引得太緊了,沒有放鬆的餘地,其實這樣一來原本屬於自己的快樂也從我們身邊溜走了。例如:同樣是探險隊裏的成員,同樣的跋山涉水、艱苦行進,可是得到的生活卻不一樣。有的因為知足,懂得欣賞大自然的饋贈而身心愉快;有的卻隻知道一味地尋找目標,不知道滿足更不懂得欣賞,錯過了路上優美的風景。
現實生活中也是如此,如果我們孜孜以求於一個目標,那樣會錯過很多原本屬於你的東西。而且,一個目標實現了還會有更多個目標等著你去完成。目標是沒有終極的,不可能說一個目標完成了,生命就終止了或者就不需要努力了。人總是這山望著那山高,得隴望蜀,為達目的,不惜心力交瘁,這都是不知足引起的。
禪修重在般若智的啟發,重視在現實中以見性的喜悅修煉,不是刻板的傳理,而是讓修禪者知足地去過恬淡妙悅的生活。
——禪師智語
所以,佛經上說:不知足是痛苦的根源,知足是快樂的根本。
生活的本質就是如此,如果你不懂得知足,那你將什麼也挽留不住,幸福和快樂對你來說都是短暫的,稍稍眷顧就離你而去,痛苦和鬱悶將時常伴隨你,讓你的生活不得安寧,讓你的心靈裏生滿野草。
《菜根譚》中說:都來眼前事,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可見,知足者和不知足者的境遇竟是天壤之別。
懂得知足的人,知道自己奮鬥的底線,會依照這個底線為自己製訂發展計劃,而不會好高騖遠,也不會殫精竭慮地算計。不知足就會上躥下跳,為了自己的利益妨礙或是傷害別人,最終招致別人的反對和侮辱,究其原因也是自取其辱。
人要懂得知足,不要對自己和社會要求太高,所謂爬得越高摔得越狠,有多大的幻想就會受到多大的傷害。人生短暫,生命的充實和快樂才是最重要的,如果隻是一味地貪求,那麼心靈就會讓不知足的泥潭吞噬,終日陷於惶惑和恐懼之中,生活變得空虛,也談不上幸福和愉快了。
知足常樂,知足是我們索求快樂時必備的心態,如果不知足,就不要責怪上天為什麼讓你痛苦了。在知足的基礎上積極地打拚奮鬥,幸福和成功將會同時收獲,那樣的人生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生。
故事1.無德禪師解惑
有三個愁容滿麵的信徒,去請教無德禪師,如何才能使自己活得快樂?
無德禪師:“你們先說說自己活著是為了什麼?”
甲信徒道:“因為我不願意死,所以我活著。”
乙信徒道:“因為我想在老年時兒孫滿堂,會比今天好,所以我活著。”
丙信徒道:“因為我有一家老小靠我撫養。我不能死,所以我活著。”
無德禪師:“你們當然都不會快樂,因為你們活著,隻是由於恐懼死亡,由於等待年老,由於不得已的責任,卻不是因為理想和責任,人若失去了理想和責任,就不可能活得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