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三天”,多麼富於哲理的話語,多麼樂觀的生活方式。它把煩惱和痛苦拋下,全力拋下。
沈從文在文革期間,陷入了非人的境地。可他毫不在意,他在鹹寧時給他的表侄畫家黃永玉寫信說:“這裏的荷花真好,你若來……”深陷苦難卻仍為荷花的盛開欣喜讚歎不已,這是一種趨於澄明的境界,一種曠達灑脫的胸襟,一種麵臨磨難坦蕩從容的氣度,一種對生活童子般的熱愛和對美好事物無限向往的生命情感。
由此可見,影響一個人的快樂的,有時候並不是困境及磨難,而是一個人的心態。如果把自己浸泡在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中,快樂必然會占據你的每一天。
美國最有名的推銷專家克萊門特·斯通曾經說過:“你對自己的態度,可以決定你的快樂與悲哀。如果你把自己看成弱者、失敗者,你將鬱鬱寡歡,你的人生也不會有太大的作為;如果你把自己看成強者、成功者,你將快樂無比。”
對於樂觀者來說,生活中根本沒有什麼令人痛苦的事,他們的生活永遠是快樂。這正如先知紀伯倫說:“你歡笑所升起的井裏,往往充滿了你的眼淚。悲傷在你心裏刻劃得愈深,你就能包容更多的快樂,你快樂的時候,好好深察你的內心吧!你就會發現曾經令你悲傷的,也就是曾經令你快樂的因素,其實令你哭泣的,也就是曾經給你快樂的。”
隻要你用心,你就會在生活中發現和找到快樂。而痛苦往往是不請自來,而快樂和幸福往往需要人們去發現、去尋找。快樂的人都會說,我們是可以快樂的,隻要我們希望自己快樂。那麼,我們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快樂呢?這其實並不難,隻要我們認識到悲傷和快樂是密不可分的,悲傷和歡樂也常常是一起到的。不管我們現在擁有快樂比較多,還是擁有悲傷比較多,我們都要感受到快樂與悲傷往往就是一念之差而已。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都是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快樂。我們隻要過好屬於我們的每一天,用心感受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從每一件平常的小事中尋求快樂,我們的生活就一定能更加充實快樂。快樂的過程,往往與我們的心境有關,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波動,但隻要遇事學會擺正自己的心態,自己總往樂觀的一麵去想去做,就會帶給我們積極而有成效的結果。
快樂是我們自己心境的選擇,是態度的體現。當我們勇於選擇快樂時,悲傷就會自動地遠離我們。但令人困惑的是,很多人卻選擇了不幸、沮喪和憤怒,他們並沒有選擇快樂,在他們看來,快樂並不是在我們獲得我們需要的東西之後發生的什麼事情,而通常是在我們選擇快樂之後我們會獲得的東西。無懼地麵對生命帶給我們的考驗,接受大自然法則,勇於搜尋和發問,在我們靈魂中保持寧靜和信心,這些都是造成快樂的信念之一。
某家有一對雙胞胎,外表酷似,秉性去迥然不同。若一個覺得太熱,另一個就會覺得太冷。若一個說電視聲音太大,另一個則會說根本聽不到。一個是絕對極端的樂觀主義者,而另一個則是不可救藥的悲觀主義者。
為了試驗雙胞胎兒子的反應,他們的父親在他們過生日的那天,在悲觀的兒子的房裏堆滿了各種新奇的玩具及電子遊戲機,而在樂觀的兒子的房裏則堆滿了馬糞。
晚上,他們的父親走進悲觀兒子的房間,發現他正坐在一堆玩具中間傷心地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