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妃墮井始末
珍妃,姓他他拉氏,滿洲鑲紅旗人。其父長敘曾任廣州將軍、戶部、禮部侍郎。珍妃的童年是在廣州度過的。廣州得全國風氣之先,與外洋接觸較多。因此珍妃從小就對攝影照相、風琴、鍾表之類的東西發生了興趣。入京後,父親又延聘江西舉人文廷式為西席,故珍妃“頗通文史”。她“才色並茂,且有膽識,實女子中不可多得者”。(《十葉野聞》)光緒十四年(1888年)珍妃13歲,與異母胞姐瑾妃一起應選入宮。次年光緒帝大婚,冊封為珍嬪。甲午戰前,珍妃頗得西太後寵愛。光緒二十年,西太後萬壽慶典前夕,她被晉封為珍妃。但是此後帝、後因和、戰分歧,矛盾衝突,西太後遂遷怒於珍妃,杖責之外,遽降為貴人。光緒帝發動戊戌變法,珍妃全力支持,西太後大為怨恨。戊戌政變後,光緒帝囚於瀛台,珍妃則被削去封號,禁於景運門外的三所,西太後謀廢光緒,珍妃公開“抗辯”,為光緒帝“訟冤”,懇求寬免,西太後對她恨之入骨。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七月,八國聯軍進攻北京,西太後倉惶出逃,臨行前夕,珍妃被西太後下令溺死於寧壽宮外的井中,年僅25歲。
珍妃墮井溺死的真相到底如何?曆來人們說法不一。
一說是因珍妃請求“皇上留京”,觸怒了西太後,西太後遂下令將她扔到井裏。《景善日記》光緒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記載說:“晨,老佛爺……匆匆裝飾,穿一藍布衣服,如鄉間農婦。……妃嬪等皆於三點半鍾齊集,太後先下一諭,此刻不令一人隨行。珍妃向予太後反對者,此時亦隨眾來集,膽敢進言於太後,謂皇帝應該留京。太後不發一言,立即大聲謂太監曰:‘把她扔到井裏去!’皇帝哀痛已極,跪下懇求。太後怒曰:‘起來,這不是講情的時候,讓她就死罷,好懲戒那些不孝的孩子們,並叫那些鴟梟,看看他到羽毛豐滿的時候,就啄他母的眼睛。’李蓮英等遂將珍妃推於寧壽宮外之大井中。皇帝怨憤已極,至於戰栗。”《庚子國變記》)景善是後黨分子、頑固派載瀾之師,時任內務府大臣。事情發生的當天正好在宮內入值,所記當為信實可靠。類似的說法還有,許指嚴《十葉野聞》的記載比《景善日記》還要具體詳細,但稍有不同。許文說:西太後“召帝與妃嬪齊集,將行,珍妃昂然進曰:‘皇帝一國之主,宜以社稷為重,太後可避難,皇帝不可不留京。’太後怒甚,視之以目,忽厲聲顧命內監曰:‘可沉彼於井中。’內監即取氈裹妃,欲持去,皇帝哀痛已極,長跪懇求,謂彼年幼無知,幸太後恕其生命。此時太後怒不可遏,曰:‘速起勿言,此時尚暇講情理乎?彼必求死,不死反負彼。天下不孝之人當知所戒,不見夫鴟號鳥乎,養得羽毛豐滿即啄其母之眼,不殺何待?’蓋此語明斥光緒帝戊戌之事也。”黃氵睿也說:“蓋妃之死,全在‘帝當留京’一言,此語含義至多,故後必死之也。”黃還不無惋惜地說:“妃之死,自在發言不擇時”。但又說:“然爾時戎馬崩騰,間不容發,妃若不言,又安可得也。”
但是也有人說珍妃並未講過“皇上留京”一語,珍妃墮井是西太後用封建的貞節觀,誘逼所致。《探鶴珍聞》說:“太後又曰:‘予亦不欲挈之行,途中見之生恨,若留此,則拳眾如蛟,彼年尚韶稚,倘遭汙,莫如死之為愈。’……內監知太後意已決,遂持氈推之寧壽宮外大井中。”此外,《清朝野史大觀》、日本人中久喜周所著《西太後》以及前故宮博物院的有關珍妃之死的調查材料也皆持這個說法。民國十九年五月,故宮博物院周刊為了出版《珍妃專號》,曾就珍妃墮井溺死的真相調查了當年的舊宮監和宮女。一位白姓宮女說:“入井前一夕,慈禧尚召妃朝見,謂現今江山已失大半,皆汝所致,吾必令汝死。妃憤曰:‘隨便辦好了。’”一位舊宮監唐冠卿則說:“聞珍妃至,請安畢,並祝老祖宗吉祥。後曰:‘現在還成話吆?義和拳搗亂,洋人進京,怎麼辦呢?’繼語音漸微,噥噥莫辨,忽聞大聲曰:‘我們娘兒們跳井吧!’妃哭求恩典,且雲:‘未犯重大罪名。’後曰:‘不管有無罪名,難道留我們遭洋人毒手麼?你先下去,我也下去!’妃叩首哀懇,旋聞後呼玉桂(即崔玉貴),桂謂妃曰:‘請主兒遵旨吧!’妃曰:‘汝何亦逼迫我耶?’桂曰:‘主兒下去,我才下去呢!’妃怒曰:‘汝不配!’忽聞後疾呼曰:‘把她扔下去吧!’遂有掙扭之聲,繼而怦然一響,想珍妃已墮井矣!”白姓宮女曾侍候過珍妃,甲午戰後被西太後逐出,珍妃之死雖不盡知,然其言尚可參酌。而唐姓太監所講“繼語音漸微,噥噥莫辨”,很可能就是前麵《控鶴珍聞》中所講的“倘遭汙,莫如死”之類的話。這些回憶都證實了一點,珍妃確實是西太後一手殺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