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歲”起源的時間
“萬歲”這兩個字是中國人非常熟悉的稱呼。2000多年來,“萬歲”之聲在中國的曆史文化氛圍中,可謂是聲震寰宇,不絕於耳。這個在中國社會心理結構中被神化了的“萬歲”,在封建社會裏,主要是皇帝的代名詞,是一種與最高的統治者劃等號的威儀,是中國封建專製主義在形式上的一種表現。這個至尊的“萬歲”稱謂是何時產生的,又是怎樣演變的呢?
宋代高承的《事物紀原》曰:“萬歲,考古逮周,未有此禮。”張氵昊的《雲穀雜紀》則說:“萬歲之稱不知起於何代,商周以前不複可考。”(卷二)確實,在我國西周以前的古代文獻中,“萬歲”一詞未曾出現過,而其它與該詞相關的詞語的意義,也不是我們後來所理解的那樣。如在西周中、晚期的金文中,可見有“眉壽無疆”、“萬年無疆”、“萬壽”這類詞語。有人認為,這些詞語不是專對天子的讚頌,而是一種行文款式,凡是鑄造青銅鼎的人都可用,它隻是傳之子孫後代,永遠私有的意思。如這些金文有“眉壽周邦,是保其萬年疆,子子孫孫,永保永享”,“乙公作萬壽尊鼎,子子孫孫永寶永之”,“唯黃孫子係君叔單自作鼎,其萬年無疆,子孫永寶享。”等等。有人還認為,《詩經》中的“萬壽無疆”等詞也不是後人對帝王的稱呼。如稱《豳風·七月》:“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中的“萬壽無疆”,是描寫年終時人們在舉行歡慶儀式後,舉杯痛飲時發出的歡呼。而《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台,北山有葉。樂隻君子,邦家之基,樂隻君子,萬壽無期。”“南山有桑,北山有楊。樂隻君子,邦家之光。樂隻君子,萬壽無疆”裏的“萬壽無期”與“萬壽無疆”則是見興比賦,是詩人對賓客的祝福語。
自戰國開始,“萬歲”一詞屢屢出現於文獻和人們的口中。這時的“萬歲”是一種怎樣的稱呼呢?宋代張氵昊的《雲穀雜紀》和清代趙翼的《陔餘叢考》均有專條論述,並羅列了不少材料。據《雲穀雜紀》所敘:“《呂氏春秋》宋康王飲酒,室中有呼萬歲者,堂上悉應。《戰國策》馮諼燒債券,民稱萬歲。藺相如奉璧入秦,秦王大喜,左右皆呼萬歲。《韓非子》曰:巫祝之祝人曰:使若千秋萬歲,萬歲之聲聒耳。……”張氵昊指出,這裏的“萬歲”是“慶賀之際,上下通稱之,初無禁製,不知自何時始專為君上之祝也。”人們一般認為,自戰國到漢初,“萬歲”主要有兩層意思,其一即如上述的表示慶賀、歡呼之情時所用,其二則是代表死的諱稱。如《史記·高祖本紀》十二年:“吾雖都關中,萬歲後吾魂魄猶樂思沛。”《漢書·翟方進傳》雲:“萬歲之期,近慎朝暮。”顏師古注曰:“萬歲之期,謂死也。”
那麼,“萬歲”一詞何時才被賦予神聖的尊嚴,成為帝王的代稱呢?有人認為,秦漢以後,臣民們才開始直呼至尊無上的皇帝為“萬歲”。它始於漢高祖劉邦。如劉邦臨朝時,“殿上群臣皆呼萬歲。”(《史記·高祖本紀》)為了顯示出“萬歲”這種稱呼的至尊地位,與之相輔的一套禮儀在劉邦時形成了。它是由漢初名臣叔孫通草創的,以後經曆代帝王的禦用禮官不斷沿襲、補充、修訂,形成了後來朝拜“萬歲”的大套繁文縟節。正如唐代魏征所說:“終籍叔孫禮,方知皇帝尊。”叔孫通製訂朝儀後,“自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肅敬”,“無敢歡歡失禮者”,使劉邦因此感到“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所以,“萬歲”成為皇帝的專稱,與中國封建專製製度的確立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