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和老虎的愛與恨
商業
作者:趙嘉怡 蔡佩爽
在Kindle確定入華的消息到來之前,多看科技副總裁胡曉東的心裏常常覺得不踏實。
雖然依靠精耕細作的模式,這家從事圖書APP運營的公司在無任何推廣的前提下,利用短短兩年時間內積累了近700萬的裝機量和近4萬的付費用戶。但是這一次,對手是亞馬遜,其攜帶著完整的數字出版生態鏈、顛覆了英美出版市場的商業模式、1000萬冊的圖書庫存,背後,還有排著長隊等著與其合作的出版商。
而多看,隻是一個不起眼的電子書“加工作坊”。
當對手真的降臨,胡曉東反而輕鬆了。他看到了亞馬遜的打法,和已經提早進入市場的當當、京東並無定位上的差別,海量、平凡。這意味著選擇精品路線的多看依舊有自己的優勢,和亞馬遜走了兩條路,生機反而變得更大。
另一家在紙書出版上堅持精品原則的湛廬文化同樣看到了希望的到來。思考、醞釀數字業務兩年多,其中整個2012年都在和亞馬遜的團隊做溝通,Kindle甫一上線,湛廬文化便將書庫裏一半的內容搬到了Kindle商店,包括正在熱銷的《大數據時代》。
無論是入華前夜的焦灼,抑或塵埃落定的欣喜,國內所有要擁抱數字時代的出版人都寄予了亞馬遜不同尋常的意義。猶如亂世之中期待王者的出現,能在市場還處於無序混亂的階段推翻一切不合理,擔負起提振市場的重任。
典型如湛廬文化創始人、CEO陳曉暉,他以對亞馬遜的積極擁抱來表達對以往商業模式的不認同,對其餘電商運作細節的不滿意,但又不希望他們在亞馬遜的壓力下覆滅,讓一家獨大的局麵傷害自己的話語權。
麵對糾葛紛繁的利益關係,每人都各懷心事。
對亞馬遜未來的愛之深,折射的是對眼下產業無序的恨之切;而亞馬遜帶來的焦灼,則是對市場重建中既得利益被顛覆的擔心。
對於Kindle的未來,我們目前能夠看到的僅僅是,即便他會“水土不服”,會像胡曉東擔心的“播出的龍種生出了跳蚤”,但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目前包括傳統、數字在內的出版生態的種種不完善、不合理,是否能伴隨巨頭的到來得以改寫。
多看與亞馬遜的關係,有點像是一起漂流在印度洋上的少年Pi和老虎,那個看似凶惡的老虎在漂流中卻成了支持Pi活下去的最大動力。
隔離跑道
少年Pi與老虎的生存法則
對於身邊的老虎,胡曉東看得越來越清楚了。現在Kindle商店每天以200餘本的速度擴張書庫,而多看從2011年5月精品書城上線,2012年底剛剛突破1000本,拚量是沒有活路的。
如果說他們有什麼優勢,那隻有在對中文的理解上更勝一籌,這讓他積累了一批黏性很高的“忠戶”,在行業平均的二次購買率隻有5%的前提下,多看突破了50%。
據他了解,Kindle中國的管理團隊以美國人為主,勢必會帶來對中文理解不足的問題,這讓人不免想起百度與穀歌之間誰更懂中文的爭執。
“一段宋體裏麵看到一段楷體字,表達的是什麼?是對話還是引文,或者是著重?這是非常精妙的中文文化。”在“更懂中文”的胡曉東看來,在歐美國家,西文書95%是純字書,很少有版式變化和字體變化,但在中國,不要說圖文混排了,文字本身的版式就很複雜。
雖然在業務上各有優勢,但其實多看在許多層麵上和亞馬遜一脈相承。從早期Kindle中文係統的製作開始,“對於亞馬遜的強大,我們比任何人都了解。”其中學到的重要一點就是後台數據的規範和透明。
同亞馬遜一樣,多看的數據完全向出版商開放,出版商可以連續24小時知道銷售數據,賬單可以追溯到每一本書。在胡曉東看來,這已經超過了國內許多平台的透明度,但和亞馬遜相比還有很多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