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絲般的毀滅與重建
商業
作者:蔡佩爽
“我曾經無數次設想Kindle入華時的情景,想象中該是如何的光芒萬丈、精彩紛呈。而在Kindle Store上線的第一天,我看到了價格戰,看到了對圖書的敷衍塞責,對用戶體驗的漠視。愛之也深,痛之也切,不禁還要問一句——Kindle,你到底在急什麼?”
Kindle商店在中國上線的第二天,多看科技副總裁胡曉東就放出了這番話,回應多是嘲諷這家依靠Kindle中文係統的公司其實是害怕亞馬遜的到來直接滅了他的生意。
“毀滅和重建都不會那麼快。”中信出版社新媒體事業部副總編、數字傳媒中信主編黃錇堅很淡定,從2010年數字出版第一輪風潮中開始做數字版權的分銷,兩年下來,這塊業務給中信的回報勉強占到出版社的1%,但黃錇堅並不著急,“在電子書這個行業,不會存在特別大的爆發點,可能是一個長期耕耘的結果,讀者的閱讀習慣、市場的轉換需要時間去培育,不是一天就能成功的,即便他是亞馬遜。”
黃錇堅所說的“第一輪風潮”,現在看來不過是“吹風而已”,所有人都在講,數字出版的空間如何廣闊,管理者對業務如何高度重視,卻鮮有實質性的動作落地,導致發展到今天,數字出版離管理者很近,離從業者很遠。隻要市場沒有出現數字版本放出去,紙書馬上就賣不動的情況,出版商就可以踏實地觀望。
而今,Kindle能不能成為席卷數字出版的第二輪風潮?會不會步上民營出版社以及美國六大出版商的後塵?一次次緊張的討論在業界悄悄地進行著。
前不久,藍獅子在杭州做了一個論壇,叫“書的未來和未來的書”,話題集中在數字出版,讓藍獅子文化創意公司副總裁崔璀意外的是,演講嘉賓除了吳曉波之外,全部來自互聯網領域,而到場的聽眾當中有很多是出版社自費來參加。
早一步還是晚一步,對主業的影響似乎並沒有太大的差異。隻是每個人心中都揣著一份數字出版商業模式進程的時間表,影響著出版商進入數字領域的快慢與決心。在數字重生的階段,你到底下多大的力度和多大的決心去自我革新、自我重生,考驗的是企業領導者的眼界、魄力,甚至你有沒有組織自我更新業務的能力。
東風不來,柳絮不飛
出版商害怕做先烈
華章圖書是最早踏進數字領域的出版商,至今已有12年,直到第12年才實現盈利,一路堅持下來,在利潤空間不斷被壓縮的出版業並不容易。特別是大部分同行都在觀望時,華章就成為一個孤獨的探路者,在一次次碰壁中積攢能量。
早期華章和一家企業合作,剛剛把內容發給對方,網絡上就出現了盜版,對方的解釋是“不小心把內容流了出去”。一個“不小心”,讓機械工業出版社副總編、華章圖書策劃公司董事總經理周中華無話可說,數字版權不被重視,出版流程毫無章法,隻能認栽,看做是一次合作夥伴的試錯。
但這樣的事情對著作人以及整個盈利係統有更大的傷害,“我們能控製的麵積很小,隻能發現後用法律方式解決,其實是商業環境、誠信環境、技術環境的問題。”
藍獅子真正切入數字出版隻有一年多,各個平台的政策隨著環境的改變在不斷改變,崔璀說“數字出版的確是不斷的受挫”。跟同行分享經驗的時候,她有一句固定的結束語:“也許我們現在做的都是錯的,但是最大的錯誤就是現在我們什麼都不做。”
2012年底,早有繁體PDF版在出版人之間傳閱的《一個人的出版史》,放出簡體電子版,作者在新的修訂中說:“之所以會這麼做,是因為看過太多隻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的數位出版理論。我不喜歡口口聲聲要做,卻因為‘萬事俱備隻欠東風’而遲遲不肯動手、因為‘種種限製’而踟躕不前。東風也許會來,但可能隻是在門口徘徊不入;阻擋在前的困難永遠會有,但要等到一路暢通再前進也許太晚。這樣的話,今天做是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