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美 「被迫」入場 氣喘籲籲的跟跑者(1 / 2)

國美 「被迫」入場 氣喘籲籲的跟跑者

商業

作者:蔡佩爽

“價格屠刀,再次揚起,搶購9元起。”國美用其慣用的低價手法,跑上了去電器化的賽場,但這一次低價策略非但不像黃光裕時代那樣見效,擴充品類的“第一槍”反而淹沒在“戰略滯後、創新乏力”的聲聲質疑中。

與去電器化同時公布的,還包括在一級市場推動“新活館”的優化升級,重點進攻三四線城市等戰略,每一項都似曾相識,與多年前國美在線下推行多元化擴展如出一轍。麵對對手早已有條不紊地出發,國美是不是還有機會的疑問,國美在線CEO韓德鵬說:“這好比萬米馬拉鬆,最開始衝在前麵不一定能跑到最後,比的是一種節奏。”

然而在各條跑道都被卡位的情況之下,此時的賽場上不僅奔跑著老對手蘇寧,還有淘寶、京東等一眾電商後輩,甚至眾多垂直電商。國美所擁有的,似乎僅是一串串不斷下滑的數字。

國美電器公布的2012年前三季度業績報告顯示,國美電器1~9月收入360.57億元,同比下滑18.02%;1~9月虧損6.87億元,而上年同期公司盈利為17.91億元。包括國美網上商城和庫巴在內的電商總銷售僅為31億元,而蘇寧易購同期銷售收入95.56億元。

一串串下滑的數字仿佛預示著國美逐漸衰弱的肺活量,賽場邊的觀戰者看到的更像是一個被迫入場、氣喘籲籲的跟跑者。

事實上,從京東和蘇寧為815打得頭破血流,視若無睹國美網上商城存在的那一刻起,國美就已經退出了第一梯隊,或者說,他的電商業務從未擠進過第一梯隊。為了搶份額,電商不斷擴品類、打價格戰,而國美電商的戰略路徑卻遲遲不肯露麵。“國美並不是認識上慢,而是因為之前種種內亂導致直到2011年才有時間將電商列為戰略研究。”知情者稱。

自己不主動變革,遲早要被別人革命。一位曾就職國美的高管預言,國美隻剩下2013最後的喘息機會,2014就是分水嶺。企業文化中的獨斷專行、員工上升機製的不完善、管理層的混亂、市場機會的錯失,讓國美不堪重負。

2012年雙11,百萬用戶擠爆天貓時,一部分圖清淨的用戶卻發現國美網上商城的頁麵不能登錄。

“這麼差的用戶體驗,暴露的是內部管理的混亂。”一位關注國美多年的媒體人說。這從“雙品牌”長期不能有效整合上可見一斑。

電商雙品牌造成了業務模式高度重合、經營品類混淆不清,雙線作戰令國美苦不堪言,知情者稱,2011年國美內部即有聲音傳出合並重組方案,但董事會一直猶豫不決。直到2012年3月,庫巴網CEO王治全卸任CEO,接替者為沈陽國美電器總經理丁華東,國美希望對庫巴網有更強的控製權,從而配合國美的電子商務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