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能倒下,你是一麵旗幟
優生活
作者:趙嘉怡
顧桃一年有八九個月的時間都是跟助手奔波在拍片的路上,最多的時候,他在北京和敖魯古雅部落跑上七八趟,他說“全身的汗毛都被打開了”,那是一種北漂10年都不曾找到的感覺,是什麼?“很難說清”。
遙遠的堅持
專題片不是紀錄片,要不受市場幹擾地拍出自己想要的影片
1月17日,顧桃在二連浩特拍攝自己的新片《烏珠穆沁的薩滿》。
做紀錄片的人,畫畫的人,生活的人。這是顧桃在微博上的自我介紹。北方、少數民族、草原、悲傷、衝突,這幾乎是顧桃作品的標簽。與其他影視作品中所展現的藍天白雲、神秘悠遠的文化現象相比,顧桃對北方少數民族的記錄多了幾分無奈甚至蒼涼的味道。在他看來,這才是紀錄片的本質和真正要呈現的內容。
同一天,《舌尖上的中國2》在京正式啟動,央視紀錄頻道透露,《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正率領創作團隊緊鑼密鼓地籌備第二季的拍攝。
8年前,顧桃拎著自己的DV走近大山深處的鄂溫克族,又一年,他的處女座《敖魯古雅·敖魯古雅》獲得2006年廣州紀錄片大會“最具國際銷售潛力獎”、第十六屆上海國際電視節紀錄片“自然類金獎”等多個獎項。其中從敖魯古雅係列作品中剪輯出的《雨果的假期》獲2010年“亞洲新浪潮”單元的最高獎——小川紳介獎。
,,。
這三個數據分別是包含“舌尖上的中國”詞條在內的新浪微博數量、關鍵詞“舌尖上的中國”在百度指數上的最高搜索數,以及舌尖導演陳曉卿的微博粉絲數。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敖魯古雅”在百度指數根本無數據記錄的事實,和“雨果的假期”在新浪微博上的273條內容(這其中還包含了“雨果”和“假期”兩個關鍵詞在內的微博條數)以及導演顧桃在微博上的834個粉絲數。
同為紀錄片,緣何差別如此之大,也許答案可以讓陳曉卿來解答:“我們拍的不叫紀錄片,‘舌尖’拿到國外的時候,人家都以為那是電影。”
“紀錄片其實分為兩類,一類稱之為專題片(或專題紀錄片),一類稱之為紀錄片。純粹的紀錄片指的是那些獨立的製作人花費數月或者數年時間去跟蹤拍攝的真實內容,通常這些人都是紀錄片的發燒友,他們缺乏資金,內容沒有市場,但還是堅持去做。”為我們作出紀錄片定義的人是陳欽。
陳欽,《國軍抗戰全紀實》影片係列總製片人,由他製做出品的“國軍抗戰係列”雖然沒有《舌尖上的中國》火爆,但是也在網絡達到了接近一億的點擊量,在愛奇藝紀錄片頻道播放量曾一度超過“舌尖”。近期推出的《一代戰神薛嶽》因為視角獨特,內容新穎,也曾在鳳凰網創下一天70萬的點擊量,並引發大量網友的關注和轉發。有人說陳欽的“國軍抗戰係列”創造了紀錄片曆史上最快營收的奇跡(不到一年時間達到300%的盈利)。
但是陳欽認為,自己拍的並不是紀錄片,因為他的影片在製作之初就找到了自己的市場定位,想好了依靠什麼方式盈利,並且在投放市場以後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而所有這些,是獨立紀錄片製作人顧桃很少考慮的。
顧桃思考最多的,是如何不受市場幹擾地拍出自己想要的影片,同時盡可能多的留存有關敖魯古雅人的影像。這個民族的人數已經在逐年銳減,也許以後的人們要看到敖魯古雅人,隻能是通過博物館的資料。如今,搜索網絡上有關敖魯古雅人的資料,很大一部分都是與顧桃拍攝的作品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