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起浪
大興六年的招賢令,如一粒石子落入潭湖般,在滎陽還是激起了一陣水花。 Ww WCOM
沒過兩日,阮尚和郭大便來了趟鄭家。
鄭經在外書房見了他們倆。
三位郎君,相坐一室,一樣的身姿如鬆,一樣的容顏皎然,使得一室平添幾分華彩。
“……這麼來,你們倆打算什麼時候起程去平城?”
鄭經話音一落,隻聽坐在對麵的郭大道:“過十日便走,我祖父給選的吉日。”
“既是這樣,不如一起走,我讓三郎這次跟你們一起過去,鄭氏族中大約還有兩個人。”鄭經完,又道:“我大約要明年年底才過去,到時候也不定會在平城。”
阮崇聽了,臉上帶著幾分戲謔,“我們雖去了,也不一定就能留下來,應了招賢令去平城後,聽還有一場有關經史子集的考試,考試通不過,指不定我們那時就回來了。”
鄭經笑著搖頭,“又不是考校騎射,要是考經史,你通不過,阮世父肯定都不讓進家門。”這次應招賢令去平城,唯有馮世父的四個兒子,沒有一個去平城,至於郭家阮家還有他們鄭家,都有子弟過去。
自漢魏以來,博學與仕途,便結成了一個強有力的紐扣。
因家學淵源,他們自便熟讀經史。
然而,像阿耶他們四人那樣,熟讀五經之義,卻不以功名前程為追求,寥寥無幾。
鄭經猶記得年少時,阮崇要學阮世父那樣放誕,卻遭到阮世父的大力斥責:我已入此道,實不願,阿元步入後塵。
阿元,是阮崇的名。
中州四士,以才學揚名,又以放誕不羈著稱,而且四人一生皆未出仕。
郭家和阮家,族中都有人在平城朝堂中任職,此去平城,哪怕考試通不過,隻要有心想在仕途上一搏,短期內都不可能回來。
至於馮家沒有子弟過去,鄭經想了想,唯有歸究於因馮家暫時無人在平城出仕,想到這,鄭經想著,或許這兩,他去找一找馮五郎,因父輩的關係,他與郭大阮崇馮五郎三人,自便關係密切,對於馮五郎的誌趣,他自是也知曉一二。
不同於這一室的輕鬆愉快,三人懷著一顆怦然跳動的熱心,全是對未來充滿著憧憬與期盼。
另一邊廂,閣樓裏顯得有幾分寂靜。
兩人跪坐在相鄰的榻席上,麵前有一方案幾,案幾上有筆墨紙硯,還有幾疊高聳堆放的書籍。
其實,安靜,原本是這閣樓裏再正常不過的現象了。
鄭十八郎收集編撰前朝書誌,一向喜靜,每次哪怕是鄭緯過來,也是這麼一幅場景。
兩人唯有偶爾會討論交流一二,多數時候是書卷翻動的聲音。
隻是今日,鄭十八郎君覺,鄭緯自從上午來閣樓後,案幾上的書卷,許久都不曾翻動過了,不由皺了皺眉頭,連喚了兩聲阿奴,都不曾鄭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