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精選(三) 夷陵縣至喜堂記
峽州治夷陵,地濱大江,雖有椒、漆、紙以通商賈,而民俗儉陋,常自足,無所仰於四方。販夫所售,不過魚肅魚腐鮑,民所嗜而已;富商大賈皆無為而至。地僻而貧,故夷陵為下縣而峽為小州。
州居無郭郛,通衢不能容車馬,市無百貨之列,而鮑魚之肆不可入。雖邦君之過市,必常下乘掩鼻以疾趨。而民之列處,灶廩井無異位,一室之間,上父子而下畜豕。其覆皆用茅竹,故歲常火災。而俗信鬼神,其相傳曰作瓦屋者不利。夷陵者,楚之西境,昔《春秋》書荊以狄之,而詩人亦曰蠻荊。豈其陋俗自古然歟。
景二年,尚書駕部員外郎朱公治是州,始樹木,增城柵,甓南北之街,作市門市區;又教民為瓦屋,別灶廩,異人畜,以變其俗。既,又命夷陵令劉光裔治其縣,起敕書樓,飾廳事,新吏舍。三年夏,縣功畢。某有罪來是邦,朱公於某有舊,且哀其以罪而來,為至縣舍,擇其廳事之東作斯堂,度為疏潔高明而日居之以休其心。堂成,又與賓客偕至而落之。
夫罪戾之人,宜棄惡地,處窮險,使其憔悴憂思而知自悔咎。今乃賴朱公而得善地,以偷宴安,頑然使忘其有罪之憂,是皆異其所以來之意。
然夷陵之僻,陸走荊門、襄陽,至京師,二十有八驛;水道大江,絕淮,抵汴東水門,五千五百有九十裏。故為吏者多不欲遠來,而居者往往不得代,至歲滿或自罷去。然不知夷陵風俗樸野,少盜爭;而今之日食有稻與魚,又有桔柚茶筍四時之味;江山美秀,而邑居繕完,無不可愛。是非惟有罪者之可以忘其憂,而凡為吏者莫不始來而不樂,既至而後喜也。作至喜堂記藏其壁。
夫令雖卑,而有土與民,宜誌其風俗變化之善惡,使後來者有考焉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