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精選(三) 養魚記

折簷之前有隙地,方四五丈,直對非非堂。修竹環繞蔭映,未嚐植物。因洿以為池,不方不圓,任其地形;不不築,全其自然。縱鍤以浚之,汲井以盈之。湛乎汪洋,晶乎清明。微風而波,無波而平。若星若月,精彩下入。予偃息其上,潛形於毫芒,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湖千裏之想。斯足以舒憂隘而娛窮獨也。

乃求漁者之罟,市數十魚,童子養之乎其中。童子以為鬥斛之水不能廣其容,蓋活其小者而棄其大者。怪而問之,且以是對。嗟乎,其童子無乃昏而無識矣乎?予觀巨魚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魚遊戲乎淺狹之間,有若自足焉。感之而作《養魚記》。

偃虹堤記

有自嶽陽至者,以滕侯之書、洞庭之圖來,告曰:“願有所記。”予發書按圖,自嶽陽門西,距金雞之右,其外隱然隆高以長者,曰偃虹堤。問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為也。”問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險;而嶽陽,荊、潭、黔、蜀四會之衝也。昔舟之往來湖中者,至無所寓,則皆泊南津,其有事於州者遠且勞,而又常有風波之恐,覆溺之虞。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於州者近而且無患。”問其大小之製、用人之力,曰:“長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而殺,其上得厚三分之二;用民力萬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時以成。”問其始作之謀,曰:“州以事上轉運使,轉運使擇其吏之能者行視可否,凡三反複,而又上於朝廷,決之三司,然後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議也。”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書矣。

蓋慮於民也深,則謀其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禦天下至險不測之虞,惠其民而及於荊、潭、黔、蜀,凡往來湖中,無遠邇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嶽陽四會之衝,舟之來而止者,日凡有幾,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則滕侯之惠利於人物,可以數計哉!夫事不患於不成,而患於易壞。蓋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繼者常至於殆廢。自古賢智之士,為其民捍患興利,其遺跡往往而在。使其繼者皆如始作之心,則民到於今受其賜,天下豈有遺利乎?此滕侯之所以慮而欲有紀於後也。

滕侯誌大材高,名聞當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時,常顯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無所用心,略施其餘,以利及物。夫慮熟謀審,力不勞而功倍,作事可以為後法,一宜書。不苟一時之譽,思為利於無窮,而告來者不以廢,二宜書。嶽之民人與湖中之往來者皆欲為滕侯紀,三宜書。以三宜書不可以不書,乃為之書。

慶曆六年月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