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他的話,太太卻毫無反應,隻是輕描淡寫地說:“別說得那麼好聽了!你是不是明天又有什麼事,又要晚回家了?那就趕快對我直說好了!”
這位先生感到很奇怪,說:“我最近什麼事情都沒有啊!你怎麼會那樣想呢?我是真心實意地認為你好,所以才會從心底裏對你表示讚賞啊!”
“我才不信你的花言巧語呢!”太太還是一臉不屑的表情,“以前隻有當你‘有求’於我的時候,才會對我說幾句言不由衷的漂亮話。”
此時,這位先生才明白,原來是自己以前的表現使太太產生了誤解。
感悟:
平時我們的行為表現,會在別人心裏形成一個較為固定的印象。很多時候,別人都是根據這個印象來判斷我們說話做事的意圖的。所以,對於平時的表現,我們要多加注意,以免某些時候引發別人的誤解。
做事把握好尺度,才能把事情做好
用魚鷹捕魚是一種最古老的捕魚方法,已經有1300多年的曆史。在一個風光秀麗的岸邊,就住著這麼三戶以魚鷹捕魚為生的人家。他們每家都有一隻小漁舟,養著數十隻魚鷹,每天早出晚歸,捕魚賣錢。
魚鷹的喉嚨下麵有一個天生的皮囊,可以儲存捕捉到的魚。為了不讓魚直接進到魚鷹的胃裏,漁民通常在魚鷹皮囊的下端用一種比較結實的水草紮上。
第一個漁民大大咧咧,把捆紮魚鷹脖子的水草係得鬆鬆垮垮。結果,無論大魚小魚,幾乎都被貪吃的魚鷹給私吞了,能從魚鷹嘴裏搶下來的魚少得可憐。捕不到魚,自然賣不到錢。所以,幾個月過去了,他仍是一隻舟,數十隻魚鷹,貧窮依舊。
第二個漁民則精於算計,他把捆紮魚鷹脖子的水草係得嚴嚴實實。一開始還好,無論大魚小魚,幾乎全都顆粒歸倉。但沒多久,魚鷹因為吃不飽,先後都餓死了。最後,他隻剩下一隻孤零零的漁舟,比第一個漁民還淒慘。
隻有第三個漁民,他把捆紮魚鷹脖子的水草係得不緊也不鬆。魚鷹抓到小魚,可以直接吞下,當作自己果腹的美餐;魚鷹抓到大魚,想吞也吞不下去,隻好吐出,成為漁民換錢的資本。結果,這個漁民每天都有可觀數量的魚賣到集市上去,自然也就越來越富有了。
感悟:
天下萬物皆有其度。有些人之所以能做事成功,就在於他掌握住了做事情的度。度的一邊是克製,另一邊便是放縱;度的這邊是知足,那邊便是貪婪。度是經驗與智慧的結晶,是成功與失敗的分水嶺。所以,做人做事都要把握好這個度。
說話不看時機,會引起別人的反感
衛國有戶人家娶媳婦。婆家借來兩匹馬,加上自己家裏的一匹,用三匹馬駕著車,吹吹打打、熱熱鬧鬧、十分隆重地去迎接新娘子。
到了新娘家,迎親的人將新娘子攙上馬車。一行人告別新媳婦的娘家人之後,就趕著馬車往回走。
不料,坐在車上的新娘指著走在兩邊拉車的馬問趕車的仆人說:“邊上的兩匹馬是誰家的?”駕車人回答說:“是向別人家借來的。”
新娘又指著中間的馬問:“這中間的馬呢?”駕車人回答說:“是你婆家自己的。”新娘接著便說:“你若嫌車走得慢,要打就打兩邊的馬,不要打中間的馬。”
駕車人有些奇怪地看了看這位新媳婦。
迎親的馬車繼續前進,終於到了新郎家。伴娘趕緊上前將新娘扶下了車。
新媳婦卻對還不熟悉的伴娘吩咐說:“你平時在家做飯時,要記住,一做完飯就要把灶膛裏的火熄掉,不然的話會失火的。”那位伴娘雖然礙著麵子點了點頭,心裏卻有點不高興這個新媳婦的多嘴。
新媳婦進了家門,看到一個石臼放在堂前,於是立即吩咐旁邊的人說:“快把這個石臼移到屋外的窗戶下麵去,放在這裏妨礙別人走路。”婆家的人聽了這個新娘子沒有分寸又講得不是時候的話,都不免在心裏暗暗發笑,認為新娘子未免太愛講話又太不會見機講話了。
其實,這新媳婦所說的三件事,對婆家來說都是有好處的,可是她剛踏進婆家門就儼然以主婦自居、多嘴多舌的做法卻引起了旁人的反感。
感悟:
在一些情況下,我們說話可以隨意一些,但在一些重要場合,我們說話一定要有理、有禮、有節,分清楚場合和方式。如果在說話時不顧時機和對象,那麼即使是良言,也不會起到應有的效果,很有可能還會適得其反;而找準時機說對話,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從對方的心理需求出發,能解決許多難題
春秋時期,齊桓公有一次在沼澤地裏打獵,管仲親自為其駕車。突然間,桓公緊握著管仲的手,驚魂未定地問:“你看到什麼了嗎?”管仲說:“我什麼也沒有看到。”齊桓公回宮以後,嚇得丟魂失魄,從此就病倒了。管仲很著急,但是毫無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