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巨鹿(1 / 2)

在遠離廖淳等人近千裏之外的巨鹿,北中郎將盧植與副將護烏桓中郎將宗員帶著五萬北軍五校將士與黃巾賊酋張角展開了殊死的搏殺。

那北中郎將盧植,表字子幹,乃是涿郡涿人,他身長八尺二寸,說話聲如洪鍾,性格剛毅且豪放,尤其喜好飲酒,能豪飲一石而不醉。他為人品德高尚,常有匡扶社稷,救濟世人的誌向。

在年少時,盧植曾拜大儒馬融為師,並又向馬融引薦了鄭玄作為同窗同學。盧植其人,才高八鬥、博古通今,卻不喜歡做辭賦,而是喜歡鑽研儒學經典並且從不局限於前人界定的章句。那馬融乃是外戚豪族,家中常有藝妓表演歌舞,而盧植在馬融家中學習多年,卻從沒有對那些漂亮的歌舞藝妓瞟過一眼,馬融由此對盧植非常敬佩。

盧植學成之後,返回家鄉涿縣教學,其門下弟子有劉備、劉德然及公孫瓚。

公元168年(建寧元年),竇皇後之父竇武因為援立漢靈帝即位有功,被拜為大將軍,開始掌控朝政,當時竇武想要為其族人封爵,盧植便以布衣的身份上書給竇武,勸阻竇武封爵,而竇武不聽。當年九月辛亥發生政變,竇武在政變時被殺。

此後,州郡屢次征辟盧植為官,他都不應。直到建寧(168年—172年)年間,被征為博士,才開始步入仕途。

公元175年(熹平四年),揚州九江郡蠻族叛亂,朝廷認為盧植文武兼備,於是拜他為九江郡太守。盧植到任之後,很快便平定了叛亂。但之後,盧植因身染重病而辭職。

同年,由蔡邕、李巡等人發起的校勘儒學經典書籍的建議得到朝廷批準,盧植便主動上書,毛遂自薦,請求參與校勘。經過盧植等人校勘後的儒學經典書籍,被刻成石碑立於太學門口,史稱“熹平石經”或“太學石經”。

後來,廬江郡再次發生蠻族叛亂,朝廷因為盧植在九江郡擔任太守時,對當地人有恩威信義,於是再次拜其為廬江郡太守。

一年多後,盧植又被召回朝廷擔任議郎,與馬日磾、蔡邕、楊彪、韓說等人一起在東觀校勘儒學經典書籍,並參與續寫《漢記》(史稱《東觀漢記》)的工作。但靈帝認為寫書不是緊要的工作,便又拜他為侍中、尚書。

公元178年(光和元年)二月一日,天空發生日食。盧植就此上書,陳說政要,批評靈帝之前的過失,但靈帝並不采納,並有意疏遠盧植。直至184年(中平元年)黃巾舉國作亂,攻陷州郡,大有三麵合圍洛陽之勢,在這危急關頭,靈帝方才想起了能征善戰、文武兼備,成多次平定九江郡蠻族叛亂的盧植,把他派到了戰事最為吃緊的北方戰線,以期阻擋賊酋張角帶領下不斷向洛陽推進的黃巾賊軍的步伐。

一日,賊酋張角手下部曲渠帥白爵、楊鳳各率一萬餘賊兵襲取了毛城,並轉而攻擊清河,妄圖將五萬北軍五校將士困死於巨鹿。清河太守黃儀率兩千守軍與城中百姓拚死守城,並派使者衝出重圍向中郎將盧植求援。

此時盧植正與張角相拒與巨鹿,隻得分兵令副將宗員領著五千北軍五校將士前去救援。

那白爵、楊鳳原是黑山賊,常年過的是刀頭舔血的日子,他們手下那一班人不似一般拿著鋤頭、扁擔倉促起義的太平道眾,個頂個驍勇善戰、殺人不眨眼,與陳幕、陳嶺兩兄弟帶的那幫黑山賊是道出同源。白爵、楊鳳攻擊清河不下,見來了援軍,便舍下城池來對付護烏桓中郎將宗員帶來的五千援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