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平凡生活芬芳留香(6)(1 / 3)

他看上去既疲憊又難過,就像一個趕路人不知何往。誰也不知道該跟他說什麼才好。輕易的笑容和膚淺的交談再不能使他動心。當他遇見艾拉時,他們沒多說什麼。沒有必要那樣做。她隻是簡單地跟他握了握手,然後短暫地擁抱一下,並要他下午去見她。

一切從此開始。

現在再也沒人爭奪喬了,因為他們都明白那沒用。愛早在喬和艾拉的身體裏生了根,隻不過現在破土而出了。如果有誰還把自己的根伸向他們,絆倒的不會是喬,也不會是艾拉,隻會是自己。

生活悟語

真正的愛不會生長在皎美的麵貌與浪漫的情懷中,而是在心裏。心靈的相通,心領神會,愛的根莖才能長久、堅固,愛的枝葉才會枝繁葉茂,愛的果實才會可口甜蜜!

30.有所失和有所得

有兩個人拉了一車花盆,不經意間被摔破了兩盆。

一個人悲傷地說:“真倒黴,摔碎了兩個花盆!”另一個則欣慰地說:“真幸運,隻摔碎了兩個花盆!”

現實生活中,隻見樹木不見森林,不看大局隻為眼前的挫折所壓倒的人不少,而故事中的第二個人,不計較失去的,而著眼於自己擁有的,這種人豁達並且有哲人的樂觀,在麵對挫折時能看到光明,使自己充滿信心。

生活中我們有太多的煩惱:一日三餐的操勞、子女讀書就業的困惑、物價的波動、人際關係的糾葛等,樁樁件件都牽動著我們的心,耗費著我們的精力。麵對生活的挑戰,許多人說,活得真累!

隨著機械化、電子化程度日益提高,在我們日常工作中,真正需要拚體力的並不很多,感歎累,是因為心力和體力的雙倍付出。心理的疲憊加劇了身體的疲勞。當人們從心裏感到累時,身體才累。

曾有一位老音樂家,他在“文革”中被下放到農村為牲口鍘了整整十年的草。

等他平反回來,人們驚奇地發現他並沒有憔悴衰老。當人們詢問他其中的原因時,這位音樂家說:“我怎麼衰老呢?每天鍘草我都是用4/4拍鍘的。”他的快樂心態使他感到勞動蘊含著音樂,鍘草聲是一首4/4拍節奏的樂章。無獨有偶,電影《芙蓉鎮》裏那個被打成右派下放農村勞動改造的知識分子,他每天清晨掃大街,雙手揮動掃帚,腳踏華爾茲舞步,揮灑自如,自得其樂。他們都熱愛生活,無論順境逆境,都能以良好的心態麵對,都能活得瀟灑,活得自在。

生活悟語

麵對人生,我們有失有得。仔細審視過去,仍然是得大於失。不必耿耿於失去的和得不到的。若苦苦去追尋失卻的,既不能失而複得卻又徒增煩惱和傷感。珍惜你已擁有的和將要擁有的,就能享受生活的饋贈,獲得心理上的寧靜,度過一個瀟灑的人生!

31.懂得珍惜,耐住寂寞

有一位年老的富翁,非常擔心他從小嬌慣的兒子的前途。雖然他有龐大的財產,卻害怕遺留給兒子反而帶來禍害。他想,與其留財產給孩子,還不如教他自己去奮鬥。

他把兒子叫來,對兒子說了他如何白手起家,經過艱苦的拚搏才有今天。父親的故事感動了這位從未出過遠門的青年,激發了他奮鬥的勇氣,於是他立下誓願:如果不找到寶物決不返鄉。

青年打造了一艘堅固的大船,在親友的歡送中出海。他駕船渡過了險惡的風浪,經過無數的島嶼,最後在熱帶雨林中找到一種樹木。這種樹木高達十餘米。在一片雨林中隻有一兩株。砍下這種樹木,經過一年時間讓外皮朽欄,留下木心沉黑的部分,會散現一種無比的香氣。放在水中,它不像別的樹木浮在水麵,而會沉到水底去。青年心想:這真是無比的寶物呀!

青年把這香味無以比擬的樹木運到市場出售,可是沒有人來買,這使他非常煩惱。偏偏在與他相鄰的攤位上有人在賣木炭,那小販的木炭總是很快就賣光了。剛開始的時候青年還不為所動,日子一天天過去,他的信心終於動搖了,他想:“既然木炭這麼好賣,為什麼我不把香樹變成木炭來賣呢?”

第二天他果然把香木燒成炭,挑到市場,一會兒就賣光了。青年非常高興自己能改變心意,得意地回家告訴他的老父。老父聽了,忍不住落下淚來。

原來,青年燒成木炭的香木,正是這個世界上最珍貴的樹木“沉香”,隻要切下一小塊磨成粉屑,價值就會超過一車的木炭。

這是佛經裏釋迦牟尼說的一個故事,他告訴我們一個智慧:許多人手裏有“沉香”卻不知道它的珍貴,反而羨慕別人手中的木炭,最後竟丟棄了自己的珍寶。

人生最大的缺憾,就是和別人比較。和高人比較,使我們自卑;和俗人比較,使我們下流;和下人比較,使我們驕滿。外來的比較是我們心靈動蕩不能自在的來源,也使得大部分的人都迷失了自我,障蔽了自己心靈原有的氤氳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