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鄉間看到一位老農把喂牛的草料鏟到一間小茅屋的屋簷上,不免感到奇怪,於是不解地問老農為何要如此折騰。老農抹著撿上的汗水,意味深長地說道:“這種草質不太好,我要是放在地上,牛就不屑一顧。但把草放到讓牛勉強可以夠到的屋簷上,它就會努力去吃,直到把全部草吃個精光。”
聽了老農的一常話,我恍然大悟。望著這群可悲的牛們在仰起頭費勁地夠著屋簷上草料的時候,它們可能還為吃到了一頓好飼料而暗自慶幸,殊不知那些被它們不屑一顧、踏在腳底的草料竟同屋簷上的別無二樣,是什麼使牛們忽視了地上那些低頭可及的草料,而隻注意屋簷上的?想想我們人類自己,也不是這樣的嗎?生活中一些越是得不到的東西,我們就越覺得好、就越想得到,而當我們費盡周折擁有時,感覺也不過如此罷了。回首想想,其實那些許多刻意追求的東西可能本來就在我們唾手可得的地方。
每個人都有失望和不滿的時候,不是希望沒有實現,就是他的欲望沒有滿足。每當這時,我們總是唉聲歎氣、怨天尤人。殊不知,生活不可能也不會完全按照我們的需求來十足的供應我們。為什麼我們不能學會接受生活的饋贈,而非要仰起脖子、踮起腳尖想去抓住那些虛無飄渺的東西。說到底,這其實是欲望的驅使,是幻想的衝動,是不切合實際的索取。其實,不知足是一種最原始的心理需求,知足則是一種理性思維後的達觀與開脫。
看過一則小品,一個人在岸邊垂釣,隻見他竿子一揚,釣上了一條足有三尺長的魚。可是釣者卻取下魚嘴內的釣鉤,順手將魚丟進海裏。周圍圍觀的人響起一陣驚呼,這麼大的魚還不能令他滿意,可見垂釣者雄心之大。於是眾人屏息以待之際,釣者魚竿又是一揚,這次釣上的是條兩尺長的魚,釣者仍然將它扔進海裏。第三次,釣者的釣竿再次揚起,釣上了一條一尺長的小魚。圍觀的人以為這條魚也肯定會被丟進海裏,不料釣者一收魚竿,小心地將魚取下,放到自己的魚簍中。圍觀者百思不得其解,就問釣者為何舍人而取小。釣者說:“喔,因為我家裏最大的盤於隻不過有一尺長,太大的魚釣回去,盤子也裝不下。”故事不長,但發人深省。知足是一種境界,知足的人總是微笑著麵對生活,在知足的人眼裏,世界上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沒有趟不過去的河。在知足的人眼裏,一切過分的紛爭和索取都顯得多餘。在他們的天平上,沒有比知足更容易求得心理平衡了。知足是一種寬容,這樣才會得到一個相對寬鬆的生存環境,這難道不值得慶賀嗎?知足常樂,此之謂也。
知足使人平靜安詳、達觀超脫,知足是一種智慧,更是水平,因為它會讓我們心地坦然,無所取,無所需,也不會有太多的思想負荷。在知足的心態下,一切都會變得合理、正常、坦然,我們還會有什麼不切合實際的欲望和要求呢?隻有學會做自己的主宰,你才能體會到生命的真諦、人生的樂趣;隻有學會做生活的智者,你才能實實在在地做事,實實在在地做人,實實在在地對待每一天,才會擁有一份實實在在的成功。
一塊頭那麼大的金子
金錢有價,快樂無價。
這是《格林童話》中的一則:罕斯得到了一塊頭那麼大的金子,在回家的路上發現一匹馬比一塊金子要強得多,因為騎馬是何等快活的一件事呀,於是用金子換了一匹馬。而後在路上,騎馬的罕斯被馬摔了一跤,於是用馬換了奶牛。接下去一路上罕斯又用奶牛換了一頭豬,用豬換了烤鵝。最後聽了磨刀匠的話,用烤鵝換了一塊磨刀石。
現在罕斯背著一塊沉重的磨刀石往回走。他想自己多麼幸福呀。有了這塊磨刀石,以後的生計不用愁了。但這塊磨刀石實在是太重了,以致罕斯累得受不了啦。最後罕斯到井邊喝水,一不小心,磨刀石掉到井裏去啦。
這下罕斯擺脫了惟一的累贅。普天之下還有比他更幸福的人嗎?他心情輕鬆、幸福地回到他母親那兒去了。
我們讀了這則童話後,彼此交換一下眼神,便心領神會地哈哈大笑起來:多麼可憐的罕斯。他有一塊頭那麼大的金子,可現在什麼都沒有了。哈哈大笑之餘,我們又不禁惋惜起來:一塊頭那麼大的金子呀!現在沒有了。傻瓜罕斯,笨蛋罕斯,多麼愚蠢的舉動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