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街上兩個人打架,會引起圍觀。同樣道理,新聞裏的矛盾與衝突也會吸引受眾的目光。在金融危機席卷全球之際,中國與美國之間的微妙糾葛更加成為媒體關注的重點,所以,凡是反應中美關係的動作,即使是小動作,媒體都會連篇累牘地報道。
看了上麵的內容,就知道該從哪裏“找料”了吧?好料都是很搶眼球的,但是搶眼球的不一定都是好料,比如說與“性”有關的新聞,掌握不好角度與尺寸,就會落俗。
1.3滿足“三性”
重要性。有1人失足淹死,或許能構成新聞,但一般不會成為好新聞。但如果死者變成了十幾個,就可能成為新聞頭條。同樣,看病貴並不是新聞,但一個病例多收幾十萬甚至幾百萬萬,卻會成為重大新聞。數字是反應新聞重要性的指標之一。
地域性。同一條新聞發生在兩個不同的地點,其傳播效果截然不同。一個自焚者如果離自己十萬八千裏,你會關注嗎?但如果是在你身邊,你就不會一聽了之吧。
科學性。對於未知世界,人類永遠是好奇的。為讀者揭示那些充滿神秘色彩的領域,破除迷信和無知,是記者的職能之一。看看美國《探索》的收視率,就知道這類新聞是多麼受歡迎了。而科學性中往往包含著知識性、趣味性。
以上幾個特性,某個選題具備的越多,其新聞性越強、傳播率越高。如果不能四個具備,把某個特性做到極致,也是很有價值的。
2 學會“爆料”
“爆料”是一種新聞炒做字眼,百度詞典上解釋說,爆料就是一些人跟蹤和偷拍一些個人行蹤和隱私,還有一些真實的奇聞事件,通過媒體、報紙、雜誌等平台說出來。
這裏說的“爆料”不是這個意思,而是指如何將“料”爆出新異,換句話說,就是在采寫時如何選擇與眾不同的角度,打破常規來揭示主題,用個時髦的詞概括就是“求異思維”。
何謂“求異思維”?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根據人的思維方式的不同,把思維分為求同思維和求異思維兩種。對求異思維的定義是:從新給的信息中產生信息;從同一來源中產生各種各樣的為數眾多的輸出。據此,對新聞采寫中的求異思維可以作這樣的解釋:記者在思維過程中,不依常規,讓思維沿著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擴散,從多方麵尋找答案,從而引出更多的信息,探求多樣性的結論。因而,求異思維也稱為發散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其表現形式有多向思維、側向思維、逆向思維和變形思維等,都是新聞競爭中獲勝的“法寶”。
近兩年的新聞報道中,有一種現象頗耐人尋味。當社會生活湧現某一新聞事物或新聞人物時,眾多新聞媒體往往一哄而上,“狂轟濫炸”,將其“炒”得沸沸揚揚。有人稱之為“飛蛾效應”,將新聞媒體喻為爭先恐後“撲火”的飛蛾。這些報道大多角度相似,觀點相近。隻有極少數媒介獨辟蹊徑,從相異甚至相反的角度組織報道,結果在公眾中的口碑更佳。
舉個例子。1995年下半年,《經濟日報》以《1元2角的官司值不值得打》為總標題,係列報道了福建省龍岩市一位法律工作者因公共電話亭多收了1.2元電話費,與該市電信局和電話機主人對簿公堂一事。因這件訴訟案的標的僅為1.2元,人們的看法不一。隨後,多家媒體也陸續關注此事進展,並斷斷續續報道了此事的前後,擺出了各方意見。後經調解,原告撤訴,被告退還多收款項並賠禮道歉。按說此事已畫上圓滿的句號,但《經濟日報》記者不滿足於這個結果。他提出另外一個思維起點:假如這位消費者不是一個法律工作者,情形會怎樣呢?它讓思維朝著不同的方向擴散……根據這一思路多方尋求的結果是得到了新的信息:這件事反映出來的絕不僅是消費者懂不懂法律、懂不懂自我保護的問題,或者“1.2元錢官司值不值得打”的問題,實質在於公用電話經營中缺乏競爭。沒有競爭,就談不上優質服務,談不上優勝劣汰,多收你錢也不怕。而其背後是“郵老大”的政府性壟斷行為在作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