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傳播手段對科普惠農服務站建設工作中的影響與促進
科技傳播與企業創新
作者:羅海軍
摘要山西省“科普惠農計劃”從2005年啟動以來,已經在全省範圍內廣泛實施,通過這一全新的方式給廣大農村、農民送去了信息、技術,健全了農村科普網絡,目前在全省範圍內建成省市縣鄉村五級站點1500多家,基本涵蓋了我省農村的重點鄉鎮、村落,已經在農村基層形成了一支獨特的農村科普隊伍,而科普惠農服務站的建設和發展,又與新型科技傳播手段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目前,科普惠農服務站主要承擔著科普惠農計劃的重要的政策實施和市場導向以及信息傳播等職責,結合科協組織現有的其它組織體係,構建深入農村、上下貫通的農村科學普及、信息雙向傳遞網絡,依托科普惠農信息欄,借助科普惠農服務熱線、山西科普網、科普惠農網站、科普報刊、中科雲媒係統等載體,向農民積極宣傳黨和政府的涉農政策、傳播技術和市場信息、普及農村衛生、科學生活常識,實現科普信息、農業信息的有效互動。服務站通過先進地技術和傳播手段較大程度上滿足了農民群眾求知水平,增進了農民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為提升全麵科學素質創造了有力條件。
關鍵詞科技傳播手段;科普惠農;服務站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3)107-0044-02
1 服務站建設實施科技傳播手段創新工作的前提
1.1認識科普惠農工作與我省農村的現狀
目前我省農民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等傳統大眾媒體的有關欄目獲取相關信息較少,各地市之間也沒有形成一套完整、有效地市場信息平台和服務網絡,信息時效性差,致使部分農民,特別是邊遠山區農民在科學普及、新技術引進、新品種引進、生產安排中帶有很大的盲目性,特別是市場的溝通、聯係機製和渠道尚未完全建立起來,使得農民實現產業化經營的水平較低,製約了農民產業化進程的發展,難以形成標準的市場競爭能力,農民收入水平提升緩慢。而通過科普惠農計劃的服務站建設,把農業生產政策、信息、技術直接有效傳播的農村基礎,較大程度地效改善這一局麵。
1.2科普惠農服務站建設工作的內容與服務
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知識需求與傳播信與受眾的關係越密切,證明傳播效果越明顯,效果越顯著。最近幾年我省科普惠農服務站建設工作正是朝著這一目標前進,“一站、一欄(屏)、一員”的建設是目前農村產業開發,經濟發展的組織形式,不僅具有經濟合作優勢,更具有技術傳播特長,是其它組織無法比的,他代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代表的是大多數農民的利益,是新事物,他具有生命活力,是農村科普工作的紐帶橋梁,把農民和各級農業科研院所緊緊聯係起來,把果樹、畜牧、環保、蔬菜、土肥、植保等方麵的專家組織起來,以出版科普惠農掛圖、開展培訓講座等形式,積極有效地位農民提供全程服務,引導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整合農業產業。
1.3科技傳播在實施服務站建設工作的主要效果
通過不斷提升和改進科技傳播手段,在有效地為農民提供服務的同時,對農村產業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作為農村技術的最直接推動者,對科普惠農計劃的實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例如中陽縣農村技術推廣員荊均平,在成立科普惠農服務站以後,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在新型農業技術引進和試驗上狠下功夫,將新品種引入當地,並結合科普惠農的“技術+服務+農戶”的形式,形成產供銷一體化模式,帶動當地農民近千戶共同致富。太穀縣農業能人王玉梅依托科普惠農服務體係,將自身40多年的農業技術經驗,通過科普惠農專題講座或電話谘詢解答等不同形式,傳授於農民。為將其先進技術經驗更廣的傳播,科協服務組織將其日常服務編製成服務手冊或以刻錄光盤的形式,向農民受眾發放,為農民提供了一係列產前、產中、產後服務,讓農民從中獲得利益,使科普惠農計劃成為服務社會的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