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聲音響遍祖國的每一個角落(1)(1 / 3)

美好的聲音響遍祖國的每一個角落

一、地方廣播電台的發展

中國的地方廣播事業是經多種途徑發展起來的。

一九四五年,日本侵略者投降以後,東北等解放區接管、改造和新建了一批廣播電台;四十年代末,隨著人民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各解放區先後接管了一些城市裏國民黨當局辦的廣播電台;隨後又改造了一些私營廣播電台。解放初期,全國地方電台的發射總功率隻有50多千瓦,勞動人民手中收聽工具很少。為了爭取在最短時間內打下地方廣播事業的物質基礎,中央廣播事業局采取了宣傳和技術同時發展的方針,一方麵圍繞黨的中心任務開展廣播宣傳,一方麵修複設備並加緊建設,收到了明顯的效果。到一九四九年底,全國已經建立地方電台48座,其中有32座是一九四九年一年內建立起來的。這48座電台中,擔負大行政區電台任務的有沈陽、華東、武漢、西安等電台;大城市電台有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作為省電台的有保定、張家口、濟南等;中等城市電台有歸綏(呼和浩特)、哈爾濱、齊齊哈爾、安東(丹東)、錦州、承德、長春、大連、青島、廈門、徐州、南通、無錫、蘇州、常州等;礦區電台有鞍山、撫順、唐山等。到一九五二年十二月召開第一次全國廣播工作會議的時候,全國地方電台發展到70座,兩年之內又增加了22座;發射總功率達到181.05千瓦,比一九四九年增加了2倍多。至此,除西藏以外,全國各大行政區、省和直轄市都有了廣播電台。同時,根據中央人民政府新聞總署《關於建立廣播收音網的決定》,全國各地先後建立了2萬多個收音站,為在全國建立廣播宣傳網打下初步基礎。第一次全國廣播工作會議指出:“在我國即將開始大規模建設的時候,人民廣播事業已具備了相當的條件,一方麵有可能去建設自己的事業,另一方麵又有可能為著配合我國的建設去執行巨大規模的宣傳教育工作。”

一九五三年開始執行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時候,地方廣播放慢了發展速度。一個原因是,第一次全國廣播工作會議鑒於恢複時期地方電台發展太快,出現電台多而功率小、節目多而質量不高的情況,提出了“鞏固提高、穩步前進”的方針和“調整人力,精辦節目”的要求。同時,根據中央人民政府《關於撤銷大區一級行政機構和合並若幹省、市建製的決定》,全國撤銷了大區電台、除少數大城市外的省會市台和一部分小城市電台。經過這次調整,減少了地方電台的數量,使中央電台和部分省、市電台在人力、物力上得到了充實和加強。另一個原因是,在財力不足和技術力量薄弱的情況下,發展廣播事業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采取了“先中央後地方,重點發展”的方針,按照計劃分配的廣播事業基本建設經費中央和地方的比例是67:33,但在執行中的實際分配比例卻是84:16,使地方廣播事業的發展受到一定影響。到一九五七年底第一個五年計劃結束時,地方電台從一九五二的70座減到59座;發射總功率為700.35千瓦,比一九五二年增長了2.86倍。

一九五六年中央廣播事業局製訂第二個五年計劃的時候,提出了“中央和地方並舉”的方針。一九五六年召開的第四次全國廣播工作會議根據劉少奇主席關於廣播要關心人民生活的指示,提出了“讓聽眾聽到更多的節目”的任務。根據這個方針和任務,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加快了地方電台的建設速度,不僅恢複了過去撤銷的省會市電台,還恢複和新建了30多座中等城市電台、礦區電台和民族自治地區的州、盟電台。城市電台有:秦皇島、呼和浩特、銅川、寶雞、煙台、連雲港、揚州、淮陰、合肥、福州、景德鎮、襄樊、湘潭、自貢等;州盟電台有:哲裏木、烏蘭察布、錫林郭勒、昭烏達和甘南等;還有雞西、鶴崗、雙鴨山、伊春等礦區、林區電台。西藏人民廣播電台也在一九五九年正式播音。到一九六○年底,全國地方電台發展到135座,發射總功率達到3,797.05千瓦,比一九五七年增長近4.5倍。

地方廣播事業的發展同地方政治、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在六十年代初國民經濟困難時期,一九五八年剛剛上馬的一批地方電台又在調整中紛紛下馬,到一九六四年調整結束的時候,全國地方電台減為84座。一九六四年以後,地方電台才又逐步得到恢複和發展。為了進一步擴大省和自治區電台的覆蓋麵積,各地都先後建立了一批中波轉播台。“文化大革命”期間,地方電台建設的一些工程,大都存在投資多、工期長、不配套等問題,給使用和維護造成了一些困難。

一九七八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地方廣播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一九八三年第十一次全國廣播電視工作會議提出“四級辦廣播電視,四級混合覆蓋”的方針,調動了地方各級辦廣播的積極性,地方廣播事業有了比較大的發展。到一九八四年底,全國地方電台已有165座,比一九七六年的87座增加將近一倍;總發射功率達到16,555千瓦,比一九七六年的11,467千瓦增加了44.3%;中波人口覆蓋率(指能聽到本地電台廣播人口的百分數)已達到61%。一九七九年黑龍江電台首先試播了調頻立體聲節目以後,上海、北京、遼寧、廣東、貴州、武漢、杭州等省、市電台也相繼開辦了調頻立體聲廣播。到一九八四年底,全國共有調頻發射台和轉播台171座,發射總功率1,303千瓦,有13個地方電台開辦了調頻立體聲廣播。

二、大行政區廣播電台的建立和撤銷

在地方廣播事業發展的初期階段,大行政區廣播電台發揮過重要作用。新中國成立以前,東北、華東等解放區先後建立了廣播電台;新中國成立以後,各大行政區都建立了廣播宣傳機構,一九五○年就有東北、西北、華東、中南、西南五大區廣播電台,分屬各中央局和軍政委員會領導。大區電台除對全區幹部、群眾進行廣播宣傳外,還擔負著對所轄省、市電台和收音網的管理工作。從一九四六年九月二十三日東北新華廣播電台誕生起,大區電台先後工作了七、八年時間,它們所進行的宣傳工作,對於解放戰爭、社會改革、經濟和文化建設做出了比較大的貢獻。同時,還在工作中為廣播戰線培養了一批宣傳幹部和技術幹部,後來成為中央電台和部分地方電台的骨幹力量。一九五四年八月,各大行政區撤銷,各大區廣播電台完成了它們的曆史使命。

(一)東北人民廣播電台。

東北電台一九四六年九月二十三日建立於佳木斯,呼號是東北新華廣播電台。一九四八年十一月遷入沈陽,用沈陽新華廣播電台的台名播音。一九五○年五月,根據全國新聞工作會議精神,區台和市台分立,開始使用東北人民廣播電台台名。東北電台的節目有《東北新聞》、《政令通告》、《幹部學習講座》、《對國民黨軍廣播》等。東北電台於一九五四年八月三十一日停止播音。東北電台曆屆主要負責人有趙乃禾、羅青、朱明、鄒曉青。

(二)西北人民廣播電台。

西北電台於一九四九年一月五日在延安成立,仍用原延安新華廣播電台的設備播音。同年五月二十五日西安解放,六月一日在西安播音,先後稱西安新華廣播電台、西安人民廣播電台。一九五○年九月改稱西北人民廣播電台,在西安對陝、甘、寧、青、新等5省廣播,被人們譽為“建設新西北的號角”。西北電台辦有《西北新聞》、《政令通告》、《紀錄新聞》、《綜合報道》、《學習講座》等節目。西北電台於一九五四年九月十日停止播音。西北電台的兩屆主要負責人是金照、毛嵐。

(三)華東人民廣播電台。

華東電台於一九四八年六月下旬在山東解放區五蓮縣洪靈子村籌建,九月遷到臨朐縣程家莊,以濟南新華廣播電台的呼號試驗播音。濟南戰役開始以後便以華東新華廣播電台的台名向濟南人民和國民黨軍政人員廣播,反複播送華東軍區頒布的《約法七章》。上海解放後,華東新華電台遷入上海。一九五○年四月開始以華東人民廣播電台台名播音,辦有《華東新聞》、《華東通訊》、《對台灣廣播》等節目。華東電台於一九五五年一月停止播音。華東電台的主要負責人是周新武。

(四)中南人民廣播電台。

中南電台於一九四九年二月十三日在河南鄭州成立,開始稱為中原新華廣播電台。五月二十二日進駐武漢,第二天即以武漢新華廣播電台台名播音。一九五○年五月改稱中南人民廣播電台,辦有《中南新聞》、《新聞評論》、《政府工作輪回時間》等節目。中南電台於一九五三年五月停止播音。中南電台的主要負責人是羅東。

(五)西南人民廣播電台。

西南電台於一九四九年十一月重慶解放後籌建,一九五○年五月一日播音。西南電台每天播音3次,全天播音10小時40分,辦有《西南新聞》、《西南通訊》、《西南人民論壇》、《自然科學講座》和《藏語廣播節目》等。西南電台於一九五四年九月五日停止播音。西南電台的曆屆主要負責人有邵子南、李林、黎韋。

三、地方電台的節目設置

三十多年來,地方電台的廣播宣傳是在地方各級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圍繞著各地不同時期的中心工作進行的。為了適應中心工作的需要,各地方電台不斷地調整自己的節目。地方電台節目的設置和演變,大體反映著各地社會發展的麵貌。雖然在發展中有曲折(如五十年代照搬蘇聯廣播經驗,實行以“中央台為基礎,地方台為補充”的方針,妨礙了地方電台節目的繁榮),但是總的發展趨向,還是由少到多,由簡到繁,形式越來越多樣,內容越來越豐富,服務質量不斷提高。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地方電台的節目由恢複、發展逐漸走向繁榮。到一九八四年底,地方電台的節目發展到235套,比一九六六年的100套增加了135套;平均每天累計播音時間2,540小時,比一九六六年的731小時增加了兩倍多。全國地方電台除用普通話廣播外,還用28種少數民族語言和方言廣播。地方電台的節目結構大體有如下幾種類型:

(一)直轄市廣播電台。

北京、天津、上海等直轄市電台的節目有一個明顯的趨勢,就是日益向多頻率、多層次、多品類、多功能發展。到一九八四年底,北京電台辦有5套節目,第五套是調頻立體聲節目,全天播音73小時40分。天津電台有4套節目,全天播音53小時20分。上海電台有7套節目,全天播音103小時26分,第一套是以整點新聞為主的綜合節目;第二套節目以音樂、文學為主;第三套是以南方戲曲為主、用上海話廣播的綜合節目;第四、五套是廣播教學專用頻率,以外語教學為主;第六、七套是調頻立體聲廣播,以音樂、戲曲為主。直轄市台不但節目套數多,節目的品種也多。上海電台辦了73個廣播節目,其中,新聞評論節目有9個,學習節目有16個,專題對象節目有6個,音樂節目有14個,戲曲節目有11個,文學節目有9個,服務節目有8個。北京電台光是教學節目就開了21門課程。直轄市電台通過多辦節目,力求滿足城市聽眾多種多樣的需要。

(二)自治區廣播電台。

中國5個自治區的情況有比較大的差異,但除寧夏以外,各電台都辦有該自治區的民族語言廣播節目。西藏自治區藏族人口占總人口90%以上,因而西藏電台的節目始終以藏語廣播為主。新疆是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在16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上居住著13個少數民族,因此,新疆電台的節目強調為各少數民族服務。一九八四年新疆電台每天用漢語普通話和維吾爾、哈薩克、蒙古、柯爾克孜等5種語言、29個頻率廣播。內蒙古電台有蒙古語和漢語普通話兩種節目,專門設立了蒙古語廣播總編室,實行“一個電台,兩種語言,各有側重”的方針。廣西電台辦有兩套節目,用漢語普通話、白話、柳州話、壯語南部方言和壯語北部方言5種語言廣播,第二套節目以壯語廣播為重點。

(三)省廣播電台。

到一九八四年底,全國除台灣省以外的21個省電台共辦有36套節目。最多的是廣東電台,有4套節目,其次是四川、甘肅、青海和雲南電台,各有3套節目,大多數省電台有1—2套節目。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省電台的節目也由新聞、教育、文藝、服務四性節目組成,新聞和評論節目是主體,對農村廣播節目是重點。省電台擔負著向城鎮和農村宣傳的雙重任務,但一般都以農村為主,因此,都注意辦好對農村的廣播。“文化大革命”以前召開的第九次全國廣播工作會議,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指示,明確提出省電台的主要任務是麵向農村,為農民服務。這些年來,絕大多數省電台的宣傳一直堅持以農村為主的方針。隨著農村形勢的變化,省電台的對農村廣播節目開始注意寓教育於服務之中。四川電台認為,全心全意為農民服務是新時期對農村廣播的主旨。不少省電台辦起了專門為農民服務的節目或欄目。陝西電台一九八三年開辦了《服務台》,專為農村專業戶提供信息,解決疑難。聽眾說:“農民有了《服務台》,好似劉備聘了諸葛亮。”據廣播電視部地方宣傳局一九八三年調查,各省電台除有計劃地在新聞和其他綜合性節目裏加強有關農村情況的報道外,還辦有《對農村廣播》、《農業科技廣播》、《農民信箱》和《農村俱樂部》等節目。

(四)地、市、縣廣播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