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悲觀的心態(1)(1 / 3)

持有悲觀心態的人,一方麵是看不見自己的長處和優勢,常常因缺乏信心和勇氣而事業難成;另一方麵,這種人在心理定位上對自己常持否定態度,不能接納自己,使其內心長期處於失衡與迷失狀態中,人生體味中隻有痛苦、受挫感和失敗感。

悲觀擋住了你的陽光

你為什麼總是失敗,無數次的失敗將你推入黑暗的世界,享受不到成功的陽光,你想過沒有,是誰擋住了你的陽光?

每一種心態都是每個人對人生的不同看法。在如鐵般的現實裏,每個人都不可避免遭受這樣或那樣的打擊和挫折:因為高考落榜而精神萎靡或是因為失戀而痛苦憂傷,因為無法適應快節奏的工作而喪失鬥誌……這些心理多半是人們意誌薄弱,心態不成熟的一種表現。而這些異常的心理、悲觀的心態往往導致痛苦的人生,往往影響對環境的正確看法。悲觀者實際上是以自己悲觀消極的想法看待客觀世界,在悲觀者心中,現實是或多或少被醜化了的。現在社會上許多人,對未來和生活,常常持有一種悲觀的迷茫心理。對自己的過去,不管有無成敗,不管有無輝煌,都一概加以否定,心理上充滿了自責與痛苦,嘴上有說不完的遺憾。對未來缺乏信心,一片迷茫,以為自己一無是處,什麼事都幹不好,認知上否定自己的優勢與能力,無限放大自己的缺陷。

悲觀的心態往往來自於對環境駕馭的一種挫折感。所謂“挫折”,即人們在某種動機下所要達到的目標受到阻礙,因阻礙因素無法克服而滋生出的緊張焦慮狀態與情緒反應。造成挫折情境的因素多種多樣,導致挫折情境的原因輕重、程度各不相同,不同的個體或群體對挫折情境的反應也有很大差異,這三者構成了挫折情境圈的基本運行機製。

引起挫折情境的原因有三類:一是在自然環境影響下,人們預期目標無法達到,遂產生挫折感。如西漢中期,河南、山東一帶的黃河屢屢泛濫,尤其是中遊的瓠子口,反複被河水衝決,以致中下遊地區各郡縣屢受其害。漢武帝和百官群僚趕赴災區,同時征發數萬名民工與群臣一起堵塞即將決堤的河口,但一直收效甚微。武帝“既臨河決,悼功不成”,產生了深重的挫折感。在極度苦悶和茫然中,寫下了《子瓠歌》一詩,抒發無可奈何的心境:“瓠子決兮將奈何?浩浩洋洋,慮殫為河。殫為河兮何不仁?泛濫不止兮愁吾人。”二是由於社會因素所導致的挫折情境。無疑,其影響較之前者更為普遍和深刻得多。諸如人際關係的緊張,政治活動的波折,經濟行為的困難,世情、人情、風俗、習慣的影響,集團利益的衝突等等,均可造成挫折情境。東晉初年,從東漢起即已出現的婚姻結構中的等級狀況愈來愈明顯。中原士族王導自恃為南渡的大族核心,欲與江南士族陸玩通婚,但具有優越感的陸玩壓根兒就看不起窮酸的北方士人,他十分傲慢地回答道:“培樓無鬆柏,薰蕕不同器,玩雖不才,義不能為亂倫之始!”王導的求婚遂遭挫折。南宋文人楊炎正在“報國無路”的責任感受挫折的情境下,感慨地寫道:“都把平生意氣,隻做如今憔悴,歲晚若為謀!此意仗江月,分付與沙鷗!”三是個人自身內在因素如才智、體能、生理狀況、心理狀況等與所期望的目標之間的差異,引起的挫折情境。如西漢文人司馬相如和楊雄均因口吃而無法與他人“劇談”,這在客觀上影響了二人的入仕之途。顯然,這種狀況對司馬相如和楊雄的仕宦期望造成了挫折情緒。

在遭受挫折情境時,能擺脫挫折對心理的困擾並避免行為失常的能力,是挫折的耐受力。從社會曆史角度看,對挫折壓力承受能力較差的有三種類型人,他們往往會在應對環境時產生悲觀的心態,這三種類型分別是:一是個體在由童年到成熟過程中沒有或很少經受挫折,長期受到過分的保護與溺愛,造成情感比較脆弱,從而難以應付挫折局麵;二是個體在由童年到成熟過程中缺乏必要的保護和支持,並受到不斷產生的挫折壓力與打擊,難以或無法承受挫折焦慮;三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特別是在童年和少年時代)生活優裕,而後境遇驟然下降。由於二者反差過大,致使個體產生往昔沉浸情緒,以對以往幸福的回憶取代對現實挫折的抗爭。從客體角度看,人對於挫折的耐受力又與下述四種因素有關:(1)挫折驅力的強弱;(2)挫折驅力範圍的大小;(3)挫折出現的頻率;(4)伴隨主體反應可能出現的挫折加重(如懲罰)、減低或消失程度對其的反饋影響。上述的各方麵內容往往糾纏在一起,對受挫主體產生複雜而廣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