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對周圍人的衣著打扮、生活用具、談吐、知識乃至家庭發展狀況,得出一個結論:自己的一切都不如他人,自己家鄉的一切都不如他人,自己不好意思甚至不配與他們一起談話做事。
於是,他從不敢進歌廳舞廳,從不主動與同學們說話,低著頭走路,蒙著頭睡覺。班裏係裏組織的文娛、體育活動,他能逃避盡量逃避,不能逃避則蹲角落、排隊尾,惟一的想法,是不進入同學們的視野。他總覺得,人家的目光都在對他挑剔、諷刺、挖苦、嘲笑。
一次,班裏組織元旦聯歡晚會,他去了。同學們擊鼓傳花表演節目,他坐在角落裏局促不安,非常緊張。當鼓點在他那裏停止時,他窘迫得麵色蒼白,尷尬難堪了一陣後,衝出了房間,眼淚在眼眶裏打轉。另一次,班裏過中秋節聚餐,同學們都興致勃勃、意趣盎然。當大家舉酒為全班同學的友誼幹杯時,竟發現他不在。班長回宿舍一看,他正把頭蒙在被子裏抽泣。
吳明的孤獨生活,同學和班幹部都看在眼裏,但是他以強烈的自卑心理和封閉意識,拒人於千裏之外。於是,隨著時間的拉長,沒有人覺得他奇怪,雖哀歎其不幸,但沒有人再主動找他說話,幫助他。他總唉聲歎氣,愁眉苦臉,極端消沉,沒有一點精神,對任何事沒有一點興趣。
隨著課程的加重,心理負荷的加重,它終於在大學二年級下學期,精神崩潰了。
那個學期期末考試,他三科不及格。按照學校規定,應該留級,還需交500元學費。這對本來心理壓力就很重的他來說,無異於傷口撒鹽。同學們看到,他得知這一消息後,坐立不安,茶飯不思,當天夜裏,他失蹤了。
第三天,人們在學校後麵的湖裏發現了他的屍體。他背著一大口袋石頭跳湖自殺了。
他是大學生,但他是大學中的孤獨者、掉隊者,孤獨使他失去了青春、前途、情誼……
當孤獨變成了孤僻,很多的悲劇就無法避免。所以,適度的孤獨是提升一個人的精神素質的良方,而孤僻就會使人走向極端。那麼,如何才能避免孤僻的心理呢?
其實,現代生活的發展給人們的活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人們可以自由自在地在這個空間裏消費自己創造出來的財富,參與各種活動,互相交流感情,協調自己與他人的人際關係,為自己創造一個健康和諧的生活環境。
愉快、和諧的氣氛對人的心理感受有著很大的影響,活潑開朗的人總能從中得到快樂和滿足。他們總是積極地投入生活,從中尋找理解和支持,得到力量和鼓舞。因此,他們的生活很少有孤獨和寂寞。然而性格內向的人往往看不到外麵那沸騰的生活。他們最容易消極厭世,自我封閉,把自己拴在一個與世隔絕的角落裏,默默地承受孤獨所帶來的一切哀愁。
但是,性格內向的人並不都是孤獨者,他們隻是容易受到自我內心世界的包圍,不輕易向別人展示自己而已。而且,人的性格具有可塑性,隻要不走極端,適時地敞開自己的心懷,找一個知心朋友傾訴傾訴,自己封閉的內心就會大大改觀。
自卑是一道可以跨越的“坎”
心理學認為,自卑是一種過多地自我否定而產生的自慚形穢的情緒體驗。其主要表現為對自己的能力、學識、品質等自身因素評價過低;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經不起較強的刺激;謹小慎微,多愁善感,常產生猜疑心理;行為畏縮、瞻前顧後等。自卑心理可能產生在任何年齡段和各種各樣的人身上,比如說,德才平平,生命仍未閃現出“輝煌”與“亮麗”,往往容易產生“看破紅塵”的感歎和“流水落花春去也”的無奈,以至把悲觀失望當成了人生的主調;經過奮力拚搏,工作有了成績,事業上創造了“輝煌”,但總擔心“風光”不再,容易產生前途渺茫、“四大皆空”的哀歎;隨著年齡的增長,青春一去不回頭,往往容易哀怨歲月的無情並發出紅日偏西的無奈……這種自卑心理是壓抑自我的沉重精神枷鎖,是一種消極、不良的心境。它消磨人的意誌,軟化人的信念,淡化人的追求,使人銳氣鈍化,畏縮不前,從自我懷疑、自我否定開始,以自我埋沒自我消沉而告終,使人陷入悲觀哀怨的深淵不能自拔,真是害莫大焉!
自卑是一種消極的自我評價或自我意識,自卑感是個體對自己能力和品質評價偏低的一種消極情感。自卑感的產生,往往並非認識上的不同,而是感覺上的差異。其根源就是人們不喜歡用現實的標準或尺度來衡量自己,而相信或假定自己應該達到某種標準或尺度。如“我應該如此這般”、“我應該像某人一樣”等。這種追求大多脫離實際,隻會滋生更多的煩惱和自卑,使自己更加抑鬱和自責。自卑是人生成功之大敵。自古以來,多少人為自卑而深深苦惱,多少人為尋找克服自卑的方法而苦苦尋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