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9年3月14日上午11時30分,愛因斯坦出生在德國烏爾姆市班霍夫街135號。父母都是猶太人。1880年愛因斯坦一家遷居慕尼黑。這位具有猶太血統的科學家,幼年在德國度過,高中時遷居意大利,大學時代則在瑞士蘇黎世工藝學院就讀。在1900年愛因斯坦完成了大學的學業。1902年任職於瑞士專利局,工作乏味,下班後在家中進行自己所喜歡的研究。在他26歲時,也就是1905年,愛因斯坦共計發表了5篇論文,其中第二篇光電效應使他在1921年榮獲諾貝爾物理獎。
1912年秋天,愛因斯坦回瑞士母校任教,他的座右銘為“研究的目的在於追求真理”,時常告誡學生不要選擇輕鬆的途徑。1914年他遷居柏林,任職於普魯士皇家科學院及柏林大學。由於身具猶太人血統,在德國受到歧視,他於1931年接受美國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的邀請,於第二年離開德國前往美國。
愛因斯坦不僅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一個富有哲學探索精神的傑出的思想家,同時又是一個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正直的人。他先後生活在西方政治漩渦中心的德國和美國,經曆過兩次世界大戰。他深刻體會到一個科學工作者的勞動成果對社會會產生怎樣的影響,一個知識分子要對社會負怎樣的責任。愛因斯坦一心希望科學造福於人類,但他卻目睹了科學技術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所造成的巨大破壞,因此,他認為戰爭與和平的問題是當代的首要問題,他一生中發表得最多的也是這方麵的言論。他對政治問題第一次公開表態,就是1914年簽署的一個反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聲明。他對政治問題的最後一次發言,即1955年4月簽署的“羅素愛因斯坦宣言”,也仍然是呼籲人們團結起來,防止新的世界大戰爆發。
1955年4月18日,愛因斯坦閉上了那雙深沉而睿智的眼睛。終於,這位偉人遠離了世人對他的讚美與毀譽,獲得了永遠的解脫。作為一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是偉大的,他的理論為現代物理學奠定了基礎,為人類進入原子時代開辟了道路。作為一名哲學家,愛因斯坦同樣是偉大的,其偉大之處不僅僅在於他提出了相對理論,他那些清晰準確且具有獨特見解的認識論思想和科學方法論也為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愛因斯坦生長在物理學急劇變革的時期,通過以他為代表的一代物理學家的努力,物理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時期。由伽利略和牛頓建立的古典物理學理論體係,經曆了將近200年的發展,到19世紀中葉,由於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的發現,熱力學和統計物理學的建立,特別是由於法拉第和麥克斯韋在電磁學上的發現,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這些成就,使得當時不少物理學家認為,物理學領域中原則性的理論問題都已經解決了,留給後人的,隻是在細節方麵的補充和發展。
但愛因斯坦卻並不滿足於此,他對自己的研究事業從來都是孜孜以求。而且,當時曆史的進程恰恰相反,接踵而來的卻是一係列古典物理學無法解釋的新現象:以太漂移實驗、元素的放射性、電子運動、黑體輻射、光電效應等等。在這種新形勢麵前,物理學家一般企圖以在舊理論框架內部進行修補的辦法來解決矛盾,但是,年輕的愛因斯坦則不為舊傳統所束縛,在洛倫茲等人研究工作的基礎上,對空間和時間這樣一些基本概念作了本質上的變革。這一理論上的根本性突破,開辟了物理學的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