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貪婪的心態(3)(1 / 2)

不做欲望的蠢人

不切實際的欲望,往往能毀滅我們的一切。有這樣一則小品文很有喻意:印第安人酋長對他的臣民們說:“上帝給了每個人一杯水,於是,你從裏麵飲入了生活。”

生活確實就是一杯水,杯子的華麗與否顯示不了一個人的貧與富。但杯子裏的水,清澈透明,無色無味,對任何人都一樣,接下來你有權力加鹽,加糖,隻要你喜歡。

這是你的生活權利,沒有人能剝奪。

你有欲望,不停地往杯子裏加水,或者加糖,但必須適可而止,因為杯子的容量有限。

啜飲的時候,你要慢慢地體味,因為你隻有一杯水,水喝完了,杯子便空了。

生活當中,該有多少人為了讓自己的這杯水色香味俱佳而無謂地往裏麵加著各種各樣的佐料,諸如愛情、友情、金錢、喜、怒、哀、樂、……等等,所以他們都感到活的非常“累”。然而,卻有許多人都在自願地享受著壓力。這種無形的生活壓力,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有則小笑話,不妨先來讀一讀。

有一隻狐狸,看圍牆裏有一株葡萄,枝上結滿了誘人的葡萄。狐狸饞涎欲滴,它四處尋找進口,終於發現一個小洞,可是洞太小了,它的身體無法進入。於是,它在圍牆外絕食六天,餓瘦了自己,終於穿過了小洞,幸福地吃上了葡萄。可是後來它又發現,吃得飽飽的身體無法鑽到圍牆外,於是,又絕食六天,再次餓瘦了身體。結果,回到圍牆外的狐狸仍舊是原來那隻狐狸。

其實,在生活當中,也有不少人為了“得”而無謂地失去很多東西。

為了生存,我們透支著體力和精力;為了愛情,我們透支著青春和情感;為了失去的親人,我們透支著無盡的悲傷。

體力也好,精力也罷,或是其他方麵的付出,都應把握有度,適可而止。

過度的體力和精力透支,無論是大喜過望,還是悲痛欲絕,都會造成精神上的無謂傷害。切記:“禍從天降”,“樂極生悲”。

另外,生活當中,對物質和金錢的求取,不要過貪。

貪者,失敗之根本。有多少人由貪而變貧,由貪而服法,由貪而寢食難安啊!

不過,人人都有欲望,都想過美滿幸福的日子;都希望豐衣足食,這是人之常情。但是,可欲而不可求的東西,硬要占為己有,那還能沒有壓力?

就如小品文中的那杯生活之水,若添加的成分太多,會導致水滿而溢出。還是現實一點,不要太苛求自己。也不要做小笑話中的那隻狐狸,其實,吃到了與沒吃到葡萄還不都是那隻狐狸。

得與失是互為辯證的,得到多少,相應也就失去多少。別太羨慕那些生活過於富足和奢侈的人們,表麵上,他們看似很幸福,實際他們也很苦。說到底,是吃到了與沒吃到都是那隻狐狸。人也是如此,享受到與沒享受到都是你自己。現實點講,無論幹什麼,都應適可而止,把握有度。幹力所能及的事,不要過於強求自己。力不能及也要為之,於人無益又不利己,何必給自己增添不必要的煩惱和壓力呢?

生活對於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隻是活法不同。那就全憑自己了。

那些活得既自在又幸福的人,他們既不貪圖,又不奢侈,豐衣足食,足矣。所以他們活得自在瀟灑,既不“累”,也沒那麼多煩惱和壓力。那麼,總是叫苦連天的人們,是不是該認真地審視一下自己了呢?適可而止吧,學學那些能夠輕鬆地駕馭生活的人們,把自己從“累”的壓力中解脫出來。另外,你還得戒除你吝嗇和貪婪的習性。

曾有位哲學家指出:“對財產先入為主的觀念,比其他事更能阻止人們過自由而高尚的生活。”這就是說一定要摒棄吝嗇的不良習慣。

過於貪婪的另一種表現是與人交往隻索取不奉獻。生活中有一類人被稱作“自私自利的朋友”。這種朋友以我為中心,朋友為我所利用,用人時朝前,不用人時退後。別人是他友誼的附庸,他是居高臨下的感情施舍。這樣的朋友在19世紀英國著名作家奧斯卡·威德的文學作品中有過描寫:

從前,有個忠實的小夥子叫漢斯,他一個人住在一間小屋子裏,他非常勤勞,擁有一座在村莊裏最美麗的花園。小漢斯有很多的朋友,但其中有一個跟他最要好的朋友,叫大休,是個磨坊主。磨坊主是個很富有的人,他總是自稱是小漢斯最忠厚的朋友,因此他每次到小漢斯的花園來時,都以最好的朋友的身份拎走一大籃子各種美麗的鮮花,在水果成熟的季節還拿走許多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