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無畏的勇氣往往令死神也望而卻步。在令人心驚膽戰的實驗中,諾貝爾沒有連同他的駁船一起葬身魚腹,而是碰上了意外的機遇,他發明了雷管。雷管的發明是爆炸學上的一項重大突破,隨著當時許多歐洲國家工業化進程的加快,開礦山、修鐵路、鑿隧道、挖運河都需要炸藥。於是人們又開始親近諾貝爾了。他把實驗室從船上搬遷到斯德哥爾摩附近的溫爾維特,正式建立了第一座硝化甘油工廠。接著,他又在德國的漢堡等地建立了炸藥公司。一時間,諾貝爾生產的炸藥成了搶手貨,源源不斷的訂貨單從世界各地紛至遝來,諾貝爾的財富與日俱增。
然而,獲得成功的諾貝爾並沒有擺脫災難。
不幸的消息接連不斷地傳來:在舊金山,運載炸藥的火車因震蕩發生爆炸,火車被炸得七零八落;德國一家著名工廠因搬運硝化甘油時發生碰撞而爆炸,整個工廠和附近的民房變成了一片廢墟;在巴拿馬,一艘滿載著硝化甘油的輪船,在大西洋的航行途中,因顛簸引起爆炸,整個輪船全部葬身大海……
一連串駭人聽聞的消息,再次使人們對諾貝爾望而生畏,甚至簡直把他當成瘟神和災星,如果說前次災難還是小範圍內的話,那麼這一次他所遭受的已經是世界性的詛咒和驅逐了。
諾貝爾又一次被人們拋棄了,不,應該說是全世界的人都把自己應該承擔的那份災難給了他一個人。麵對接踵而至的災難和困境,諾貝爾沒有一蹶不振,他身上所具有的毅力和恒心,使他對已選定的目標義無反顧,永不退縮。在奮鬥的路上,他已習慣了與死神朝夕相伴。
炸藥的威力曾是那樣不可一世,然而,大無畏的勇氣和矢誌不渝的恒心最終激發了他心中的潛能,最終征服了炸藥,嚇退了死神。諾貝爾贏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一生共獲專利發明權355項。他用自己的巨額財富創立的諾貝爾科學獎,被國際科學界視為一種崇高的榮譽。
諾貝爾成功的經曆告訴我們,恒心是實現目標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條件,恒心是發揮潛能的必要條件。恒心與追求結合之後,就形成了百折不撓的巨大力量。
不但如此,諾貝爾的成功還啟示我們,於事業要經得起挫折,不能半途而廢。美國著名學者安東尼·卡索,從他親自策劃和主持過的上百次民意測驗中,整理和歸納了美國五百家大企業創立人成功的要點和原則,得出的“創業十要”中就有這麼一條:做一件事堅持到底最重要,相反,半途而廢,就會在商場競爭中一事無成。
巨大的成功靠的不是力量而是韌性。商場競爭常常是持久力的競爭,有恒心和毅力的經營者往往成了笑在最後、笑得最好的勝利者。從龜兔賽跑的故事中可知,競賽的勝利者之所以是笨拙的烏龜而不是兔子,這與兔子在競爭中缺乏堅持精神是分不開的。因而,恒心和毅力對馳騁商戰的經營者來說,是必備的心理素質。
培養毅力從一朝一夕做起
毅力也稱毅力或堅持力,是成才者必須具備的重要品質之一。日本家長普遍十分重視孩子毅力的培養。以下是他們種種培養孩子毅力的方法:
習慣成自然。孩子看“小人書”時,要求他們從頭至尾看完後再換另一本。孩子畫一幅圖時,務必讓他們有始有終。孩子學洗自己衣服時,絕對不準借口累或手疼而半途而廢……長此下去,習慣便成自然。
有意讓孩子吃點苦。在物質條件過分優越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大多缺乏毅力,因此可有意讓孩子吃點苦,如上學擠公交車,在赤曰炎炎下趕路,或裸身冬練等等。
自信與毅力息息相關。自卑者往往難有毅力,這是因為自信是毅力的“精神基礎”。
加強體育鍛煉。積極參加體育鍛煉不僅可增加體質,還可增強心理承受能力,這與培養毅力實際上是一回事。
鼓勵孩子一心一意做好某件事。孩子的興趣常常會很快轉移,因而不少孩子今天學鋼琴、明天學電腦、後天再學繪畫,到頭來卻什麼都沒有學好。心理學家指出,這種“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式的學習對培養毅力往往起負麵影響。
家長須作出表率。如果家長自己缺乏毅力,那麼要求孩子有毅力純粹是一句空話。
遇到困難多作鼓勵。對尚未經過風雨見過世麵的孩子,在接受毅力考驗過程中,遇到困難或挫折時,意誌消沉往往是難免的。此時,來自家長、老師乃至小夥伴的鼓勵至關重要。一旦在他人的幫助和支持下鼓起勇氣渡過難關,毅力即像打鐵似地得到了有效錘煉,其本身就意味著心理素質的某種提高。
司馬遷生活在西漢王朝的鼎盛時期,伺候的是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劉徹。漢武帝大力興修水利,發展農業,養兵征戰開拓疆域,使華夏版圖空前遼闊。這是司馬遷成就《史記》的時代背景。為了寫成這部嚴肅的史書,司馬遷實地尋訪祖國的名山大川,考察古代流傳下來的趣聞軼事,了解和搜集各種散失的曆史資料,曆經數年,行程幾萬裏。公元前108年,司馬遷被正式任命為太史令,開始了《史記》的編撰工作。公元前98年,名將李廣的孫子李陵率兵攻打匈奴,陷入重圍,兵敗投降。朝臣們諱言與李陵出征同遭失敗的主將李廣利的無能,將敗北責任都推到李陵身上。司馬遷蒙受宮刑的奇恥大辱,就是因為他為李陵辯護,沒想到落了個“誣罔主上”的死罪。漢律規定,交50萬錢或受宮刑可以免去死罪。司馬遷家貧,交不出錢贖罪,為了完成編寫《史記》的大任,接受了宮刑。兩年後,遇大赦出獄。他被漢武帝任命為“中書令”(在皇帝身邊掌管文書機要的宦官),繼續《史記》的撰寫工作。大約在公元前93年,司馬遷完成了這部史學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