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他們各自從郵差那裏得到了訃文,邀請他們去一個地方參加葬禮。在墓地他們不期而遇,他們的目光同時落在棺木中,那裏躺著的正是那位貴婦人。葬禮結束後,仆人走過來,將兩封信分別交給了實話先生和撒謊先生。實話先生看到這樣一行字:“實話先生,你是對的。衰老、死亡不可避免,但說出來卻如雪上加霜,我將把一生的日記贈送給你,那才是我的真實。”
撒謊先生則看到:“撒謊先生,我非常感謝你的謊言。它讓我生命的最後一夜過得如此美妙幸福;它讓我生命的枯木重新燃起了青春的活力;它化去了我心中厚厚的霜雪。我將把我的遺產全部贈送給你,請你用它去製造更多美麗的謊言吧!”
可見,善意的謊言裏麵藏著的善良和憐愛,能夠讓脆弱的人走向堅強,能夠讓絕望的人感受到生命的溫暖和明亮。與人為善,不拒絕善意的謊言。因為凡事一旦拘泥,即成迂腐。當然,所謂善意的謊言,撒謊的前提應該是善良與好意,而不是一味地欺騙。
善心人終得善報
相信大家都聽過《農夫和蛇》的故事。一位農夫看到一條毒蛇快要被凍死了,起了惻隱之心用身體給蛇取暖,蛇醒來之後卻恩將仇報咬死了農夫。於是,人們從這個故事中得出一個結論:以善心行事未必有善果。因此,許多人不肯再做善事。
其實這種看法有失偏頗,持有這種看法的人對故事沒有全麵理解。追其根本,這個故事是為了提醒我們行善之時要看清行善對象的本來麵目,縱然自己有好生之德,要救那條毒蛇也有很多種方法,不必親身試毒。但凡是有危險性的對象,你最好先想一個周全的方法保護好自己不受傷害,再去行善。做什麼事情都需要技巧,行善也不例外。能真心行善,正確行善的人,必然能夠坦坦蕩蕩的走自己的人生路,也能因此得到各方的回饋。
據傳三國時期的江東吳氏之所以能稱霸一方,也是祖宗積德行善的緣故。
漢末年間,在杭州府富陽縣南麵三十公裏處的“楊平山”,住著一個名叫孫鍾的人。他家裏很窮,從小就失去了父親,但他對母親非常孝敬,在當地有“孝子”之稱,他母子倆相依為命,靠種西瓜謀生。
有一天,突然來了三個相貌異常的少年,到他的西瓜攤前向他討瓜吃。他從這三個小夥子風塵仆仆的臉上,看到了一絲絲倦意。雖然感到有些突然,不過心地善良的孫鍾還是立馬給了他們每人一塊西瓜。三個人毫不客氣地吃了起來,吃完以後渴意未解,再向孫鍾討要。孫鍾絲毫沒有猶豫,就再給每人一塊。他們吃完後說:“小兄弟心地真好,我等沒有錢付你,但受到你的如此好意的饋贈,真是無以為報。我們是司命之神,因為你孝順母親的德行,感動了上天,所以派我們三位到此考驗你的孝行。沒想到你不僅孝順母親,而且心存善念,所以我們要指點你。”
孫鍾聽後正感驚異,其中一位小夥指著山下的一個樹叢說“小兄弟,這座山的風水很好,山環水抱,真龍結地,案山秀挺。你把父骨遷於此處,不久當出天子。”另一位接著說:“你馬上向山下走百步,再回頭看我們,到時你腳下所站之地就是可以下葬的吉穴。”孫鍾將信將疑,在三人的催促下,還是朝那個方向走去。孫鍾略走了七十步左右,忍不住回頭看那三人。三個小夥子齊歎:“你回頭太早了,葬下隻能封王。”然後三個小夥子就化為白鶴騰空而去。這時孫鍾大吃一驚,立馬朝天跪拜,感謝上蒼與神仙的指點。然後記下了這塊地,擇了吉日把父親的屍骨遷了過來,不久就帶母離家經商去了。
幾年後,由於孫鍾肯辛勤經營,生意越做越大,就發了大財,並娶妻生子。一天,他回到家鄉祭祖,突然看見天空中有五色光彩的雲氣降到墳頭,良久環繞。他便恍然大悟,這是上蒼賜予陰宅的福蔭與王者的吉氣。自此孫鍾廣行善事。後來孫鍾的兒子孫堅就做了吳王,並封孫鍾為“武皇帝”。孫堅的兒子孫權、孫子孫亮也都做了吳王。世人都感歎,孫家真是善心有善報。然而,如果是居心叵測,虛情假意做善事,那也不會有什麼好下場的。
從前有一個老婆婆,大兒媳十分嫌棄她,對她不管不問。幸虧小兒媳明事理,一直在跟前侍奉吃喝。有天,小兒媳走親戚得了一個米粑,那時候都窮,這個可是好東西。小兒媳舍不得吃,準備拿回家給婆婆。到家時,小兒媳想上廁所,就把米粑放在口袋裏,結果米粑不小心掉進廁所裏了。她趕緊撈起來,然後傷心地哭了。老婆婆聽見後問她哭什麼,她把緣由說了,老婆婆說:“沒關係,孩子。洗洗還能吃。”於是,小兒媳洗完就給婆婆吃了。天上的神仙對小媳婦的行為很感動,就賞了她好多珠寶錢財,從此小兒媳的日子就富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