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著名企業家稻盛和夫說:“世界要求日本從利己價值觀向利人價值觀轉變。這是世界潮流。泡沫經濟崩潰之後,在金融界、證券界、大建築公司出現了許多漏洞,暴露了日本為了賺錢而不擇手段的本性,也暴露了日本社會背後的人際關係,以及過去自私、利己的積弊。必須從自私向與世界協調的方向轉變。在這個問題上要恰如其分地去做。世界形勢迫使日本要大大轉換價值觀。日本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如果不打算大幅度轉換價值觀,就要成為世界的孤兒。”
美國汽車大王亨利·福特曾說過:“如果成功有秘訣的話,那就是站在對方立場來考慮問題,能夠站在對方的立場,了解對方心情的人,不必擔心自己的前途。”“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隻有這樣,才能贏得人們的信任與好感,建立融洽的人際關係。
互惠原則講求利人利己,絕不是世俗的“互相利用”。利己的原始動機是在幫助別人的利他行為中得到心理滿足,對方給予自己的幫助,隻是自己利他行為的客觀報償,也就是說,利己的目的不是要索取什麼,而是從中給予中達到欣慰。此外,在生活中,我們也應該時刻記得:幫助別人也就等於幫助自己。
2、誠實守信原則
在人際交往中,一般人都喜歡與誠實、爽直、表裏如一的人打交道。因此,在人際交往中應切記誠實守信的原則。馬克思就曾說過:“友誼需要忠誠去播種,熱情去灌溉,原則去培養,諒解去護理。”墨子說:“言必信,行必果。”孔子說:“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信用是處理人際關係的必守信條,敵對雙方談判要守信用,做生意雙方成交要守信用,上、下級講話要講信用,甚至連父親對剛懂事的兒子講話也要講信用。我國曆史上有個著名的故事,曾子的兒子吵鬧不休,曾妻就騙他說:“等你父親回來,殺豬給你吃。”曾子回家聽到妻子告訴他這件事後,果然持刀把豬殺了。顯然,曾子是在培養兒子的信用意識。
信用的心理作用是給對方以安全感,人際關係是以互相吸引為前提,而這種吸引很重要的一點是雙方必須在交往中達到心理上的安全感。因此,約定的聚會,要按時出席:承諾的任務,要力爭完成;朋友托辦的事,答應了,就要辦到;借別人的款項、物品,要如期歸還。這些不是無關緊要的小節,而影響到個人信譽和人際關係的大問題,切不可掉以輕心。
3、互賴原則
集思廣益的合作威力無比。許多自然現象告訴我們:全體大於部分的總和,不同植物生長在一起,根部會相互纏繞,土質因此改善,植物比單獨生長時更為茂盛。兩塊磚頭所能承受的力量大於個別承受力的總和。這一原理也同樣適用於人類,但並非萬無一失。隻有敞開胸懷,以接納的心態尊重差異,才能眾誌成城。
中國的倫理,使所有中國人,結成一個碩大的互依互賴網。孔子的“連帶責任主義”,更使得我們彼此之間,息息相關,互相依存。互依互賴的正確意義,是互助而非倚賴。例如有甲、乙兩人,如果“甲的義務,即係乙的權利;同時乙的義務,亦即甲的權利”,互相消而又互相益,便是互助。推而至於分工合作,成為更複雜的互助。
中國象棋的十六個成員最能體現互賴的精神。雖然他們各自可以獨立作戰,不必也不能依賴他人。但是它們之間,卻是互助合作的。車固然可以保護馬,馬也可以“看”住車,不讓它平白遭受對方的攻擊。士、象當然是將的心腹,隨時要保護著。然而緊急時期,當士或象在將的行宮裏受到襲擊時,將也可以給予適當的維係,甚至奮勇地挫敗來犯的敵人。卒的威力較小,而在適當的場合,照樣可以攻死對方的帥。或者保護自己的車、馬、包,依然有其發揮互助能力的時刻。
“紅花亦需綠葉來陪襯”。任何事業,都不是個人獨力所能夠完成的,有賴於同仁的互助合作,因此,我們要樹立“合則彼此有利,分則大家倒黴”的意識。共同努力,一起來擔負責任,才能共策共力,達到真正互依互賴的境界。
4、分享原則
分享是一種最好的建立人脈網的方式,你分享的越多,得到的就越多。世界上有兩種東西是越分享越多的:一是智慧、知識,二是人脈、關係。正如蕭伯納所說∶我有一個蘋果,你有一個蘋果,交換一下每人還是一個蘋果;我有一個思想,你有一個思想,交換一下每人至少有兩個以上的思想。同理,你有一個關係,我有一個關係,如果各自獨享則每人仍是一個關係,如果拿來分享,交流之後則每人擁有兩個關係。
我們來看一看李嘉誠的生意經:假如一筆生意你賣10元是天經地義的,而我隻賣9元,讓他人多賺一元。表麵上看我是少賺了一元或者虧了一元,但是,從此之後,這個人還和我做生意,而且交易越來越大,而且又介紹他們的朋友與我做生意,朋友又介紹朋友來與我做生意。所以,我生意越來越多,越來越大,我的朋友圈子也越來越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