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喬與釋迦牟尼(1 / 1)

《王者天涯》一文中,釋迦牟尼隻是個配角(對不起,南無阿彌陀佛!),他的出生時間不詳,一說是在公元前11世紀,一說是在公元前5世紀。

在第37章,有這樣一段話:王子喬心裏一動,他看過到王宮曾有記載,差不多六十年前,“江河泉池忽然泛漲,井水並皆溢出,宮殿人舍,山川大地,鹹悉震動。其夜五色光氣,入貫太微,遍於西方,盡作青紅色。不久,有太史官稟報說,有大聖人生在西方,故現此瑞。”莫非這個拜火教主就是西方的大聖人?

這是《周書異記》上所記載的,按此推算,釋迦牟尼應當是生於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差不多是公元前1027年,但是關於釋迦牟尼的誕生年代,自古眾說紛紜,難成定論。1950年,斯裏蘭卡首都可倫坡舉辦首屆“世界佛教徒友誼會”,形成議決:佛陀誕生於公元前623年5月月圓日,成道於公元前588年5月月圓日,涅盤於公元前543年5月月圓日。1954年,第三屆大會在緬甸仰光召開,議決以陽曆5月月圓日為“世界佛陀日”。

而王子喬生於公元前565,所以按釋迦牟尼生於公元前623年推算,兩人相差58歲左右,能遇到王子喬是最正常不過滴。

《王者天涯》第二卷,釋迦牟尼數次出現,其中,第035章寫道:

城門外,一處開闊地上,圍著很多人,這裏原來是個戲場,但是今天沒人唱戲,戲台上,一個紅衣僧人正在講經。

僧人四十歲左右,生得額頭高廣,耳朵兩側掛著一對大耳環,目光炯炯有神,右手拄著錫杖,錫杖上端的飄帶係著一隻鞋,隻聽他粗著嗓子:“各位,小僧在這裏講經已經整整五天,很高興看到人數每天都在增加,今天是中國的中秋佳節,各位施主如果有什麼困惑,不妨提出來,咱們一起探討。”

人群中一陣騷動,不一會,隻聽一個二十五六歲,書生模樣的人高聲發問:“大師傅,在下心裏有個疑問,請看這輪月亮,為什麼會時圓時缺?”人群中議論紛紛,眾人似乎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

紅衣僧人望了一眼書生,聲音不急不徐:“小僧看施主模樣,應當是仕途屢受挫折,這才有了這樣的感慨,不知小僧說得對不對?”

書生臉色一變,點頭也不是,搖頭也不是,正尷尬的時候,卻聽台上接著道:“說到圓缺,還是拿我佛來說,二十九歲前他身為迦毗羅衛城的太子,如日中天,這是圓。二十九歲後他毅然放棄舒適的生活,離開王宮,在尼連禪河畔的樹林中獨修苦行,六年中,穿樹皮睡牛糞,日食一麻一麥,形體枯瘦也未能悟道,這是缺。

“但是,六年後,我佛在菩提樹下冥想七天七夜,終於大徹大悟,從此,他以慈悲為懷,以說法普度眾生,而且不分貧富貴賤,一律平等,皈依弟子日漸增多,這又是圓。”紅衣僧人抬頭望著圓月,歎了一聲,“這天下,圓缺本是最平常不過的事,沒有圓,哪有缺,沒有缺,又哪來的圓?”

第037章寫道,阿難又誦了聲佛號:“我佛俗姓喬達摩,名悉達多。因為他是出生在釋迦族的一位聖人,故被尊稱為釋迦牟尼,意為‘能仁寂默’,能仁,是指以仁德普濟眾生,寂默,是指寂靜默然無聲無味。‘佛陀’是對我佛的尊稱,意思是‘覺悟的人’。”

王子喬對這番話似懂非懂,眼看夜色已深,而自己還有事要辦,當即拱手道:“阿難大師,在下還要去買香燭,祭月以寄相思,這就告辭,以後有機會再聽大師教誨。”

“阿彌陀佛!施主請留步,小僧還有一言一物相贈。”阿難喚住王子喬,“當年,小僧身為拜火教長老,一心拜火,後來遇到我佛,他對我說,‘不去覺悟人生的真諦,抱著追求某種欲望和私念去一味地拜火,是不能解除一切苦惱的,更達不到涅槃寂靜的大境界。’

“正是佛陀的這番話點化了小僧,使得小僧決定帶著拜火教五百弟子皈依我佛,學習佛法,同時把佛法向世人傳播。

“我佛二十九歲時,舍棄太子之位,夜出王宮,後到苦行林苦修,當時和他一起的還有五人,苦修期間,都未能成道,眼看困難重重,前途渺茫,共修的五位行者相繼離他而去。六年後,我佛走出苦行林,在一株菩提樹下靜心默照,去除一切心魔,經過七天七夜,終於覺悟成道,他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倒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以上文字是有文字記載的,相傳,釋迦牟尼曾三次到斯裏蘭卡(即《王者天涯》一文中的獅子國),來這裏的目的是為了平息戰爭,後在此涅槃。斯裏蘭卡有座有名的山峰叫亞當峰,峰上現有大腳印,傳說是釋迦牟尼所留。

第二卷後半部分,男主王子喬將與釋迦牟尼相遇,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