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除夕,祝各位平安,阿彌陀佛!
◇
《王者天涯》第二卷開篇寫道一個紅衣僧人,他是佛教弟子,大年三十說他,自然是希望他能保佑我們每個人。
第35章寫道:吳國廣陵(即今天的江蘇揚州),位於長江出海口,景色秀麗,人傑地靈。平時這裏就是一座極繁華的城市,再加上今天是八月十五,更加熱鬧非凡。此時已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製,對中秋節尤為慎重,借著祭月向月神表示敬意,即便陰天,也要朝著月亮的方向進行祭拜。
天還沒有完全黑下來就已華燈璀璨,照得整座城池如同白晝一般。大街上人頭攢動,熙熙攘攘,人們帶著月餅、糯米圓餅、瓜果等祭品,用盤碟碗盞盛著,爭相到城外尋一處開闊地,然後祭月、賞月和宴飲。
城門外的一塊空地,圍著很多人,這裏原是個戲場,但今天沒人唱戲,戲台上,一個紅衣僧人正在講經。
僧人四十歲左右,生得額頭高廣,耳朵兩側掛著一對大耳環,目光炯炯有神,右手拄著錫杖,錫杖上端的飄帶係著一隻鞋,隻聽他粗著嗓子:“各位,小僧在這裏說法,已經五天,很高興看到人數每天都在增加,今天是中國的中秋佳節,各位施主如果有什麼困惑,不妨提出來,咱們一起探討探討。”
這個僧人就是阿難,梵名A^nanda ,巴利名同。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稱阿難陀。意譯為歡喜、慶喜、無染。係佛陀之堂弟,出家後二十餘年間為佛陀之常隨弟子,善記憶,對於佛陀之說法多能朗朗記誦,故譽為多聞第一。
阿難這個長相,似乎讓人覺得有些麵熟,大凡進過寺廟的人,對這樣的長相並不覺得陌生。但是,阿難真正的相貌是天生容貌端正,麵如滿月,眼如青蓮花,其身光淨如明鏡,故雖已出家,卻屢遭婦女之誘惑,然阿難誌操堅固,終得保全梵行。
第35章中,他聽一個書生詢問圓缺的緣由,說了這樣一番話:“說到圓缺,還是拿我佛來說,二十九歲前他身為迦毗羅衛城的太子,如日中天,這是圓。二十九歲後他毅然放棄舒適的生活,離開王宮,在尼連禪河畔的樹林中獨修苦行,六年中,穿樹皮睡牛糞,日食一麻一麥,形體枯瘦也未能悟道,這是缺。”
這段話是釋迦牟尼的真實寫照,我在前麵說過。僧人又說,“但是,六年後,我佛在菩提樹下冥想七天七夜,終於大徹大悟,從此,他以慈悲為懷,以說法普度眾生,而且不分貧富貴賤,一律平等,皈依弟子日漸增多,這又是圓……這天下,圓缺本是最平常不過的事,沒有圓,哪有缺,沒有缺,又哪來的圓?”
相傳釋迦牟尼第一批弟子中,就有不少來自另一大教派——拜火教。而阿難正是從拜火教受點化而加入佛教。他來中國,是為了傳經布道,這是史實。
在一片寂靜中,隻聽紅衣僧人低聲吟誦,聲音卻傳出多遠:“食肉修行。欲圖成道。如認冤家。當己子想。欲求相親。無有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