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國(1 / 1)

《王者天涯》中提到一個國家:巢國。第7章開篇寫道:遠古時期,人們都住在山中,以山洞為穴。堯為帝時,手下有個大臣喜歡住在樹上,以樹為巢,躲避蟲獸的侵襲,這個大臣因此被人稱為“巢父”。到了禹帝時,封巢父的後代建立巢國。

巢國依山傍湖而建,湖極大,綿延二千裏,因巢國而得名巢湖。此時,巢國雖然隻是周朝很小的諸侯國,卻因物產富饒,百姓過著富裕安康的生活,有“魚米之鄉”之譽。

第17章,又寫道:有巢氏族部落生活在巢湖流域及周邊地區,方圓九千裏,是中華民族最早也是最大的氏族部落,夏代之前便形成自己的氏族方國,稱有巢國或巢國,為周朝的諸侯國,國都建在巢湖之南,故有“南巢”之稱。

巢國,大概位置就在現在的安徽省巢湖市居巢區,不過麵積要比現在的巢湖市要大。十幾年前,有一份對於巢湖唐咀水下遺址的考古研究成果通過了國家專家組認證。這項研究成果認定巢湖唐咀水下遺址與曆史記載的“陷巢州”年代完全吻合,並初步劃定古居巢國都城的大體位置及功能、規模與等級。

2001年12月,巢湖沿湖濱大道唐咀處湖灘上,發現大量的陶片堆積。次年7月,巢湖市文物管理所從附近村民手中征集到陶器、銅器、銀器共200多件,通過考證,最早的是商周時代(或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玉斧、石锛,最晚的是王莽時代的錢幣。據專家多次對巢湖唐咀水下遺址現場進行勘察和論證,於2003年1月,初步確定巢湖水下有座古城遺址,而且可能是中國曆史上資料保存最完整、最具考古價值的一座古代城市遺址。

根據遺址上出現的大量漢代陶器殘片,以及被掩埋的10至20厘米厚的生活灰燼層,通過對該遺址文化層含碳較高的中間層位14c測年,結合文化層考慮,專家認為,大約終止在1800年前的這個遺址,完全與曆史記載的赤烏二年(公元239年)發生的“陷巢州”年代相吻合。

巢湖在全新世幹冷期,湖麵中心在湖西側,湖東側露出的大片陸地,正方便人類活動。幹冷期後是溫濕期,湖水漲起,麵積擴大,並可能造成洪災,或許加上構造的突然變化,使居住地沒於水下。這個遺址引起了有關學者的高度重視,並把它與曆史記載中的古居巢國聯係在一起。

古居巢國是殷周時期的重要方國之一,《尚書》中有兩處記載,《左傳》中有九處記載,青銅器《班簋》以及《鄂君啟節》的銘文都有記載,但後人在以曆史文獻考察這一古國的都城時,對它的消失始終有一些難解之謎。

巢國的地理位置,有人說在巢湖,也有人說在桐城,還有人說在壽縣,長期以來,沒有確鑿的證據能夠說明它的準確位置。有專家認為,廬江六縣東有居巢城的“六縣”,應當就是漢章帝改廬江郡為“六安縣”的略稱,不是今天的六安市所在,而在今舒城,故“廬江六縣東有居巢”即今舒城東部有居巢城。因此,居巢城就在今巢湖市的範圍。

曆史上的居巢究竟是一個什麼等級的城呢?據《左傳》記載,公元前509年,吳國人攻占了巢城,俘獲楚國公子繁。正因為是太後、太子或公主居住之地,或因為巢城戰略位置重要,故巢城城牆在公元前538年加固一次,在公元前518年又修築了外城,足以表明楚對該城的重視,所以巢城地位當在伯、侯之間。古居巢城的大小即便按照都城周長5裏,一邊的長也會在600米左右,牆基厚應在15米至20米範圍,頂寬當在6米以上,且巢城還有廓。

在巢湖唐咀水下遺址上,可以看出,居巢城的平麵布局形態似乎呈“西城東廓”之城廓並列形式,它先築有內城,後築廓,即唐咀水下遺址是後人對居巢廓再向北、東的外延。居巢城當屬重要的地方中心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