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洲際導彈須跨幾道檻
熱點
按照國際慣例,洲際導彈通常是指射程大於8000公裏的彈道式導彈。不過,不同國家對洲際導彈的射程規定也不盡一致。正是如此,印度才宣稱其射程超過5000公裏的“烈火-5”導彈為洲際導彈。
近年來,一些國家紛紛試射遠程火箭和導彈,不少媒體由此推斷其可能具備發射洲際導彈的能力。事實上,這些導彈或火箭的確可能達到洲際導彈的射程,但與研製出真正的洲際導彈仍有一定的距離。比如,有的國家雖然具備用固體燃料火箭將飛行器送入太空的能力,但其製導控製係統能否實現全程導引、準確命中地麵目標還未經驗證;有的國家中遠程彈道導彈具備一定的動力和製導技術,但其動力技術能否支撐導彈達到洲際射程,還值得繼續觀察;還有的國家宣稱其已擁有洲際導彈,但由於彈頭載荷有限,導彈起飛重量偏大,要實現機動發射也還有不小差距……
作為一種高技術戰略性武器,洲際導彈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係統工程。研發洲際導彈的技術難點有很多,其中最基礎的當屬大推力動力技術。洲際導彈的發動機燃燒室在幾千攝氏度的高溫和幾十個大氣壓的高壓下工作,功率可達幾百萬千瓦,相當於一個城市的用電量,這對發動機的製造材料和工藝要求相當高。更為關鍵的是洲際導彈的“大腦”——製導係統。洲際導彈在飛行過程中熱力環境嚴酷、電磁環境複雜,對製導係統的可靠性要求非常嚴格。可以說,高精度的製導技術是洲際導彈具備真正打擊效能的關鍵,需要深入的係統研究和技術儲備。
此外,導彈隱身、誘餌、抗幹擾等突破導彈防禦係統的能力,搭載核彈頭的能力以及彈頭再入大氣層的防護技術等,都是研發洲際導彈必須跨越的技術門檻。
摘自《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