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也曾霧霾鎖城
風雲
位於台北市北投的聖德幼兒園,常能看到這樣的景象:藍天白雲下,綠草草坪中,一群可愛的孩子在嬉戲玩耍。而抬頭一望,不超過一公裏,台北市北投垃圾焚化廠大煙囪悠然吐著無色“煙圈”。把孩子送到與垃圾堆比鄰的幼稚園上學,家長“淡定”得很。焚化廠門口的空氣質量“公示牌”也清楚標明PM2.5不到40。
然而二三十年前,遑論垃圾焚化廠,在室外活動對於不少的台北人來說都是一種奢望。地處盆地的台北市,工廠曾經主要聚集在東部。台灣前“環保署副署長”陳龍吉回憶說,那時候的台北有時看不到晴天,鬆山工業區一帶更甚,煙囪成天冒著黑煙,附近鬆山小學的學生上課時都要戴著口罩。傅達仁是時任台灣“中華電視台”跑環保新聞的記者,他回憶說,不少工廠為了躲避被執法,“白天休息,晚上開工”。
當時,台灣環保部門對治理空氣汙染采取的是“胡蘿卜加大棒”的措施,既重金罰款,又對於遷出都市區,到排汙設施完善的新區企業給予一定補貼。1999年,台灣將征收空氣汙染費納入法律。2004年後,台北市管控停產舊型車,補貼鼓勵市民購買更加節能環保的電動車。
近年來,PM2.5議題備受關注。2005年,台灣在57個空氣品質測站加設PM2.5自動監測設施。2012年5月,台灣將PM2.5納入空氣品質標準。陳龍吉介紹,台灣PM2.5去年平均值為22.7。上世紀80年代末期,根據台灣環保部門的監測數據,空氣質量不合格的天數占了50%。經過多年治理,空氣質量不合格的天數已經降到2013年的不到1%。但是台灣各界認為,狙擊不良空氣,台灣無論如何也“不能鬆一口氣”。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