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網上為什麼不拿自己當外人(1 / 1)

在網上為什麼不拿自己當外人

論壇

從“周一見”到“在陽光下牽手”,這兩周中國網民的生活裏是非多,火氣旺。挖掘內幕和站隊鬥嘴的熟悉景象自然少不了,或憤怒譴責,或質疑譴責本身。有人感歎說:“你們也太不拿自己當外人了吧。”

這個時代,不拿自己當外人相當容易。在某種程度上,這已經不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不自知的習慣。注重弱關係的微博將陌生人連接到一起,微信則強化了強關係和圈子的力量。信息越來越輕、快、無所不包。那麼,公眾空間和私人生活的邊界在哪裏呢?邊界的模糊會帶來情感認知的錯覺。如今的數字生活中,私人空間交錯共生。很多人可能會產生這樣的印象:別說不拿自己當外人了,自己根本就不是外人。

這種錯覺的殺傷力在於:他們並不真的認為自己和關注的對象建立了一種親密關係,而是為對方創造了一個虛擬的形象,並與這個形象保持著親密的關係。這個形象多少與公眾人物在公共表達中希望被認同的特質相關,也會帶有與創造者自身境遇相關的投射。無論如何,隨著女神、男神、公知、憤青等虛擬形象紛紛被樹立起來,真實的邊界已經被更改。

更大的麻煩不在於被關注的人,而在於人們所針對的事件。攻擊反對意見的常見論點有:“你說某藥品檢測合格,那你吃一把我看看?”他們逼著每個人感同身受,但給出的卻是一個基於自己理解的虛擬環境。

真正的價值閃現在對事而非對人的討論中,關鍵是這樣的討論必須涉及公共利益。最新的例子是清華化工係的學生連夜守衛“PX”百度百科詞條。這個事件引發了網友熱議,有不少聲音質疑幾個小夥子的動機。該校的工科生出了名地認死理,接受媒體采訪時回答大意是:這是我們的專業,我了解我們的專業,與任何其他訴求無關。

參與討論的外人沒有正確的義務,但有堅守的權利。互聯網寶貴的求知欲、創造力和公共性,或許都源於一句自省:“這怎麼不關我的事呢?”摘自《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