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行走在刀尖上的醫生們
冰點
2月4日~3月17日,據不完全統計,深圳、南京、煙台、東莞、棗莊、潮州、象山、北京、綿竹、宣城、成都、德陽、紹興共發生傷醫辱醫事件13起,而且發生頻率正在加快。被毆打的醫生,輕者軟組織挫傷,重者骨折、癱瘓。名單還在不斷地被刷新。廣州一位內科醫生說,現在他就像在“刀尖行走,如履薄冰”。
幹,還是不幹?成為了許多醫生心頭不斷打轉的問號。
壓力太大
東莞市東華醫院副院長張中銀,是一位內科醫生。一周之內,隻有半個小時的空檔來見記者。
他說,在醫院裏,自己還不算最忙碌的,外科醫生有時一進手術室就是整整一天;B超醫生常常連飯都沒時間吃。“口渴了不敢喝水,因為怕上廁所耽誤時間”。
記者在見到梁玉(化名)的時候,是在下午4時。她是成都一家大醫院的內科護士,剛上了10個小時夜班,當天上午9時才下班。
她的基本工資是2500元,加上績效工資,一個月到手4000元左右。她感到滿意,因為成都生活成本不高。
不滿意的是工作壓力太大。上夜班時,內科隻有她一位護士,照料20多位病人,因此她必須隨時保持清醒。
她仍然願意當護士,因為沒別的路走。
道德困境
3月22日淩晨3時許,值夜班的梁玉坐在內科護士站裏玩微信,一位護師走進無菌配藥室,打開櫃子,拿起一個塑料袋離開。
那個塑料袋裏裝著這半個多月“省下來”的藥物。不是普通的藥物,而是昂貴的處方藥。
這是心照不宣的秘密。醫生給病人開了貴重藥劑,護師在無菌配藥室配置準備注射的時候,有時會偷偷藏起一瓶。如果沒有醫生處方,這些藥在市麵上是買不到的,但社會需求量又很大。護師拿出去,加價一倍都能迅速轉手。
每次看到護師拿走藥物,梁玉總會很難受:如果是你的親人生病有此遭遇,你會怎樣的憤怒?秘密不止於此。有的醫生為了多拿一點藥品提成,會把藥開多一點兒。
梁玉至今保持著職業自尊。但她同時認為,社會對醫護人員的不信任,也並非盲目。在她看來,一些醫生的行為突破的已不僅是道德底線,而是早已逾越了法律底線,人們的期望,也從對善良的訴求轉向對規範的訴求。她認為當前醫生遭受道德詰難,並不冤屈。
雙向的安全
“我做了20多年的外科醫生,沒有發生過一起醫患糾紛。”這是四川省新津縣人民醫院院長溫爾剛自信的告白。
在成都,凡有醫療改革措施出台,新津醫院都是第一個“試水”。溫爾剛去年從四川省人民醫院調至該院,成為一個“尋路者”。
去年10月1日開始,新津醫院在成都試點取消藥品加成,同時增加治療費、病房服務費,以肯定醫生的專業知識價值。醫生也經常到高危患者家中指導平時的生活和用藥。
在醫患糾紛處理過程中,行政部門常常被認為“與醫院穿同一條褲子”。新津縣建立衛生投訴中心,隨時接受患者投訴,及時反饋處理結果。每月由藥事管理委員會對縣鄉兩級處方進行點評,發現不合格的及時公示和處罰,原本不知情的當事患者一樣可以看到。
過去4年時間裏,新津醫院的門診人數從10萬增加到50萬,“醫鬧”則已在去年完全絕跡。溫爾剛說,作為醫生,完全不必心理沮喪,畢竟傷醫事件概率極小。
摘自《南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