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城市的“麵子之爭”(1 / 1)

中國城市的“麵子之爭”

看台

除了首都、直轄市和省會,被“覬覦”的城市頭銜還有很多,比如副省級城市以及這個聽起來高不成低不就的“較大的市”,千萬別小看後者,這個頭銜也要得到國務院的批準,背後代表的是實實在在的城市地位以及特別的權限——比方說,立法權。

於是,為了這些頭銜及其背後的好處,城市們不惜做出諸如連續27年在兩會上執著申請同一個頭銜、“自費”買名號、派官員向總理“苦苦哀求”這樣的行為。

寧可自費也要當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是一種行政級別,而不是行政區劃級別。副省級市的“四大班子”:市委書記、市人大主任、市長、市政協主席均為副部級,與副省長同級,所以城市就因此沾了光。副省級市的主要優勢在於,國家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規劃上將其與省級行政單位統一對待,也就是說,這些城市已經有了省一級的權限。

副省級市的前身是所謂的“計劃單列市”,判斷標準就是其獨特的經濟地位。1994年,中央把原14個計劃單列市和杭州市、濟南市共16個市的政府機構行政級別定為副省級。1997年3月,重慶市升格為直轄市後,副省級市減少為15個。副省級城市大多數是省會,非省會城市隻有大連、青島、寧波、廈門和深圳這五個。

雖然國家早就聲明:“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內不會考慮增加副省級市”,但這並不妨礙各地級市的熱切追求。曾有來源不明的消息稱贛州、襄樊、安慶、株洲、洛陽等十個城市將榮升第二批副省級市。 另外一些城市沒有“傳謠”,而是用實際行動讓自己當上了副省級市——沒錯,它們決定“自費”。“自費”的方法很簡單,就是用地方財政補貼高出來的工資差額——因為副省級城市的政府機構要比地級市高半個級別,相應的政府官員的工資也要高半個級別。自費享受副省級待遇的城市有昆明和貴陽。

先富牌照:沿海開放城市

1984年,大連、青島、上海、溫州等14個沿海城市,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首批對外開放城市。開放城市自然會有較為開放的政策,這些城市可以獲得寬鬆的外資項目審批權限、對外資企業的優惠待遇、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增加外彙使用額度等“特權”。首批沿海開放城市被證明確實可以“先富起來”。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批開放城市公布後,威海一直聲稱自己是第15個沿海開放城市,並總是通過各種渠道不斷透露這樣一條信息:當年威海市領導發現自己不在開放城市之列,為了不讓居民失望,特地上京找到了當時的國務院總理據理力爭。 1987年,國務院終於批準威海市區享受等同於14個沿海開放城市的優惠政策。

摘自《壹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