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來得的子”易患遺傳病
健康
“單獨二胎”政策已在多地開始實施,許多符合政策的大齡夫婦也開始為要老二做準備。高齡產婦的風險大多數人都清楚,但爸爸的年齡則很少有人在意。而在我國傳統觀念中,“老來得子”對男性來說絕對是“喜事”。但有專家表示,男性生育時的年齡越大基因突變的可能性越大,其生育的寶寶患遺傳性疾病的風險也隨之增大。
精子質量下降,畸形率提高,活動度降低
許多婦產科醫生認為,35歲是女性生育的一個重要節點,35歲之後生育,寶寶的健康就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而許多人不知道,和媽媽的生育年齡一樣,爸爸的生育年齡對寶寶健康的影響更大。
男性年齡超過35歲,精子質量會明顯下降。對此,大連醫科大學附屬二院泌尿外科楊玻主任認為這是不爭的事實,“近幾年,來門診做精子質量檢查的人比以前多了不少,有年齡稍大的男性,也有30歲左右的。”而從他們的檢測結果中發現,許多人的精子總數雖然不少,但精子活動度明顯降低,這會極大地影響到生育。
楊玻表示,正常人的精子密度一般是2000萬/毫升,但有的人隻有600萬/毫升,這個密度未必會導致不育,但會直接降低使女性受孕的概率。另外在精子活動度、畸形率等方麵,許多30歲左右的男性精子也都表現得不盡如人意。
據介紹,通常來說男性35歲以後精子並不會衰老,精子密度更高,但活動度已有明顯下降的趨勢,不動的精子和畸形的精子幾乎增加20%,精子的代謝速度也有所下降,代謝後的廢物也會影響到後代。同樣,35歲以上的男性的雄性激素量也有所衰減,在生育能力方麵也逐漸有了減弱的跡象。
基因突變風險變大,孩子可能患孤獨症或精神分裂症
除精子活力影響到生育外,基因突變的風險更讓人擔憂。“隨著年齡增大,基因突變的風險也越來越大,寶寶患遺傳性疾病的概率也隨之升高。”上海交大醫學院副教授張海國介紹說,以往人們常看到五六十歲甚至六七十歲男性生子的報道,但很少有人注意到,高齡爸爸所生的孩子在健康水平上卻有所下降,這在很大程度上與基因突變有關。
基因突變往往和怪病、不治之症相關聯,許多疾病甚至超出目前醫學的研究範圍。人的遺傳基因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一個人的衰老過程中,其染色體組是穩定不變的,但表觀基因組卻在時刻變化。“環境變化、飲食變化或心理變化都可能影響到人的基因。”張海國說,所以從這個角度看,35歲以下是身體健康水平各項指標最好的年齡階段,也是準父親的最佳生育年齡。
張海國表示,基因突變並非全是惡性的,也可能有好的一麵。“不幸的是,這樣的情形往往被人忽略,而遺傳基因出錯的地方卻往往會導致大的問題。 ”比如,突變的地方正好發生在癌基因,就會致癌;或者有的突變基因“攻擊”了大腦,孩子日後很可能患孤獨症或精神分裂症,孩子老年患老年癡呆症的風險也更大。摘自《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