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越南特工部隊瞄準島礁作戰(1 / 1)

越南特工部隊瞄準島礁作戰

瞭望

越南戰爭時期,隱身於熱帶叢林的越南特工部隊神出鬼沒,屢屢上演“四兩撥千斤”的經典戰例,被美軍稱為“叢林變色龍”。戰爭結束後的幾十年間,這支力量一度淡出公眾視線,但隨著該國戰略重心向海洋轉移,這支精銳之師對水上特別是島礁作戰給予了更多重視,欲將“以弱擊強”的傳統發揚光大。

破壞力不俗成就輝煌戰果

越南特工部隊的曆史可追溯到越南抗法戰爭時期(1945年~1954年)。這支部隊以小分隊形式,專門在夜間、利用地形掩護襲擊敵方的各級指揮所和重要設施,令法軍寢食難安。初露鋒芒後,該部在與美軍交鋒期間得到進一步壯大,編製旅、團級單位12個,兵力超過兩萬名,多次襲擊美國大使館、南越“總統府”、總參謀部、警察總局、機場、港口等目標。據統計,1961年至1975年,越軍特工共襲擊美軍機場311次,摧毀飛機6000餘架,還破壞了771座油庫、1474個彈藥倉庫及地下儲貯庫,破壞力之強,人稱“越南B-52”。

與陸軍特工部隊相比,成立時間較晚的越南水上特工部隊在戰時的表現同樣不俗,共擊沉、擊傷美國和南越各型艦船數百艘,包活15000噸級的護航航空母艦“卡德”號、萬噸級貨船“維多利亞”號等。越南國會曾三次授予水上特工團(後升格為水上特工旅)“武裝力量英雄單位”的稱號,並賦予其“戰略艦隊”之美譽。

裝備訓練走向“陸海兼備”

上世紀90年代進入和平時期後,越軍特工部隊有所精簡,但仍是具有特殊地位和影響力的“準獨立兵種”。目前,越南特工部隊主要由陸軍特工司令部下轄的5個特工團和海軍下轄的水上特工126旅組成,總規模8000餘人。

以往,越南特工部隊的“標配”武器比較簡單:每排隻配備輕機槍一挺、40毫米火箭筒一具;每人配衝鋒槍一支,匕首一把。為改善硬件水準,越南不惜花重金為其購買先進裝備,武器、通信和運輸工具花樣翻新。目前,越南海軍除了運輸艦、武裝漁船,還從朝鮮引進了6艘“玉高”級微型潛艇,作為特工部隊的專用輸送工具,這種潛艇可載6~7名蛙人,秘密抵達有爭議海區實施作戰。空運方麵,特工部隊可搭乘安-26型運輸機和卡-28、米-8直升機等,以空降、機降方式,超越海上障礙和海上封鎖,到達預定設伏區域的島礁。

水上作戰訓練也在特工部隊中日益受到重視。越軍把武裝泅渡列為全軍,尤其是特工部隊的重點訓練項目。訓練大綱規定,全年泅渡訓練時間共約40~50天,包括惡劣風浪條件下的遊泳訓練和負重10公斤、水下10米深的潛遊訓練。經一年訓練,每個特工隊員必須達到順水遊泳持續1.5萬米,逆水遊可持續4小時,一次潛遊達30米的水平。

具體到島礁作戰,越軍有針對性地實施蛙人潛渡、攻占高腳屋、反劫船、反滲透、水下爆破等方麵的訓練,要求特工部隊與海軍、海警、邊防部隊和民兵進行協同。在可能的島礁爭奪戰中,越特工部隊能夠以漁船為掩護執行布雷、偵察任務,或以空降、機降和派遣蛙人等方式,對守島部隊進行立體支援,伺機對敵支撐點、設施、艦艇進行襲擾破壞。

由於軍事實力有限,越軍在21世紀依然貫徹“以弱擊強”的作戰思想和原則,素有“特別精銳部隊”之稱的特工部隊,因具備“打得深、打得狠、打得險”的特長而獲得更多青睞,越軍希望其成為海上、特別是島礁作戰中的一把利刃,以較小規模的戰術行動達成戰鬥、戰役甚至戰略目的,從而在特定時空環境下形成“不對稱優勢”。

摘自《青年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