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噴草木灰可提高果樹抗旱性
連續噴2-3次5%-6%的草木灰浸出液(新鮮草木灰5-6公斤和清水100公斤充分攪拌後泡14-16小時,過濾除渣所得澄清液即可噴施),因草木灰中含有大量的鉀離子,能有效減弱果樹葉片蒸騰失水強度,增強樹體的抗旱、抗高溫能力,還可促進碳水化合物的運轉,提高樹體的抗病抗蟲能力。
葉用銀杏豐產栽培技術
園地選擇:要求地勢平坦,排灌條件良好,肥沃的壤土或沙壤土;在鹽堿地、山嶺薄地不宜建葉用銀杏園。
栽植技術:可直接播種建園,也可定植實生苗或扡插苗建園。時間在秋季或春季均可。若定植實生苗或扡插苗,宜選用苗齡1-2年生、根莖粗壯、根係完整、枝繁葉茂、無病蟲害高度在25厘米以上的苗木。栽植密度要因地製宜,土壤肥沃、品種枝葉量少的、管理水平高的地區宜栽密些,反之宜稀些,一般株行距0.4×1.0米。另外,為充分利用土地,栽植稀的建園後1-2年內可適當間作矮稈作物。
土肥水管理:要獲得優質、豐產的葉子,必須加強土壤管理和有充分的肥水供應。土壤管理主要是除草保墒,生長季節結合除草每半月進行一次劃鋤,以減少地表蒸發,保持土壤水分。每年秋季采葉後至封凍前,可結合土壤翻耕深施有機肥;在銀杏生長前期(4-5月)要加大追肥量,追肥以氮肥為主,適當配磷、鉀肥;中後期(7月下旬)追磷鉀肥。同時在生長期要進行3-4次葉麵噴肥(可用尿素、磷酸二氫鉀等),能顯著提高葉子的產量和改善葉片的品質。葉用銀杏園葉片多,蒸騰量大,尤其在7、8月份的高溫月份,必須有充足的水分供應,一般每年灌水6-8次,即早春土壤解凍後澆一遍“萌芽水”,土壤封凍澆一遍“封凍水”,生長季節根據土壤墒情在4-6月和8-10月每月澆水一次。保持土壤含水量80%左右,但銀杏怕澇,要注意澇時及時排水。
整形修剪:葉用銀杏園以采葉為主,為了便於葉片采摘和樹體管理,采葉樹應采用矮幹、低冠的的杯狀形或圓頭形為宜,主幹高度控製在50厘米以下,定幹剪口下選擇不同方位萌生的3個枝做主枝,主枝上再培養多級側枝。采葉樹形也可采用叢狀形。當1-2年生的幼苗定植後或種子萌發開始生長後,均需在離地麵20厘米處截幹,促發新枝。新枝長到10-15厘米,按不同方位選留5個主枝,其餘枝條均剪掉。當5個主枝長到30厘米時,再次摘心,又萌發出側枝。這樣經過3-5次的培養,即會形成一個叢狀形樹冠。為了促使采葉樹有更多的分枝,並把樹高控製在經營高度之內,在冬季修剪時要進行重剪,及時輪換更新枝條和促生更多的側枝,同時要剪除一些過密枝、病蟲枝和細弱枝等。生長季修剪,主要是在5月下旬對30厘米以上的新梢進行摘心,有效促發二次梢,增加枝葉量;秋季結合采葉注意疏除過密旺長枝。
病蟲害防治:銀杏病蟲害較少,主要易受莖腐病(莖腐病是影響銀杏苗成活率的最主要病害,多發生在苗木根莖基部。感病後莖幹產生黑色病斑,很快延及一周;皮層臃腫,腐爛皺縮碎裂脫皮,皮層與木質部脫離,養分輸送受阻,造成植株死亡。具體防治方法有:1、栽植後精心管護,合理澆水施肥,促使苗子旺盛生長,提高抗病力。2、莖腐病的病菌在土壤中越冬。因此,每年應結合秋季施肥深翻土壤,生長季節根據不同情況,用高錳酸鉀溶液噴灑土壤,殺死病菌。3、修剪枝幹時,除截麵平滑外,對傷口用硫酸銅0.5千克、生石灰1.5千克、水30千克和少量的大豆粉配製成波爾多漿塗抹傷口防止病菌侵入。一旦發病,及時將腐爛部分用刀刮除,刮除麵應呈長條形,露出木質部,但不能環樹幹或枝一周,再用毛筆蘸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00倍液塗抹,防止蔓延。)、葉枯病、大蠶蛾、超小卷葉蛾等病蟲為害,在選用良種、加強管理、及時處理病株的基礎上,要及時噴藥防治。藥劑可選用1%-2%硫酸亞鐵溶液、50%多菌靈600-7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等。
銀杏葉的采收:應分期采收,一般從8月上旬開始,先采基部葉片,再陸續采收中部和上部葉片。每次采摘短枝1/3的葉片,最後一次在10月底11月初銀杏葉即將變黃時一次采完。銀杏葉若集中一次采完,既影響葉片質量,又會使樹體形成二次生長,影響其安全越冬。為防止冬芽萌發,在當地早霜期來到之前,一定要保留頂梢的3-5片葉,不可全部采完;另外采葉前圃地應避免灌水,以保證葉片質量和鮮葉在運輸過程中的安全。銀杏葉采摘後,立即攤在場上或水泥地麵上晾曬,以防發熱生黴,同地清除雜草、樹枝、泥土及黴爛葉等雜物,晾曬厚度3-4厘米,每天翻動2-3次,一般3-4天後達到氣幹狀態後(保持葉片的幹燥、鮮綠、柔軟)即可進行保存或出售。最後特別注意的是,銀杏絕不可夏秋兩季雙重采收,雙重采收不僅葉片的產量和質量不能提高,相反有傷樹體,從而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