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
作者:本刊
玩,本來就是童年的同義詞,沒有玩和玩的不歡暢淋漓的童年,都將成為人生中的灰色地帶。
對於孩子來說,玩並不是簡單的娛樂,而是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和性格。
熱帖追蹤
據報道,美國一家研究機構提出孩子在10歲以前應做的32件事情一在河邊草地上打滾、采集青蛙卵、用花瓣製作香水、在窗台上種水芹、用硬紙板做麵具、用沙子堆城堡、爬樹、在院子裏挖個洞穴、用手和腳作畫、自己搞一次野餐、用顏料在臉上畫鬼臉、用沙子“埋人”……親愛的家長朋友,您可能因迫於時代的競爭和各種具體社會環境的影響,已為孩子的每一天都製訂好了“時間表”和“任務書”,但是,無論如何,千萬不要忘了給孩子留下或幫孩子創造一片“玩”的天空。
曾經的童年
(網友:一搏)不止一次聽到六、七十年代的人感歎說:“現在的孩子真可憐,連玩都不會了。”是的,想想我們的童年,那玩的花樣如數家珍:官兵捉強盜、跳房子、踢鍵子、扔沙袋、滾鐵環、跳八關、抓子、伴酒酒,夏天在東湖、長江裏如魚得水,冬天屋簷下的冰淩也同樣充滿了歡樂,一堆建築的沙丘爬滿了孩子,一把木製的手槍神氣得如同大俠。一個布娃娃愛不釋手……幾乎整個童年都是在這些遊戲中度過的。而現在的孩子們對此是不屑一顧的了:這叫什麼玩藝呀?然而,唯獨少了我們曾經的歡樂!我們那時為什麼會如此快樂呢?原因不外乎這樣幾項:
一是這些活動無一不是群體性的,沒三五個人以上就玩不起來。在那個時代,大街小巷,一呼百應,鄰裏之間,無遮無掩。一些玩具廉價得連心痛的理由都沒有,吃獨食在當時是會被嗤笑的。而現在的孩子則不然,除了在學校裏上學,恐怕少有這種集合,“不要和陌生人說話”被以警告,高樓大廈阻斷了放飛的翅膀。
二是這些活動比的是機靈、技能和體力,百玩不厭。一種現象足以說明問題,那時極少有小胖墩,我想大概除了缺乏過盛的營養以外,就是孩子們整天都在一定強度的運動之中吧。要跑,要跳,要躲,要藏,哪一項離得了運動啊。記得當時捉迷藏,一條街巷都成了遊戲場所;滾鐵環不僅要比誰跑得快,甚至還要比誰滾得慢,極具技巧性。武昌的蛇山坡成了我們攻守的戰場,長江的沙灘是最好的摔跤練習地。而現在的孩子們則不然,要講衛生,注意安全,似乎也不無道理。
三是那時的孩子不金貴,“未成年保護法”聞所未聞。也不會動不動就賠償醫藥費呀、誤工費呀。摔傷了哭得石破天驚。塗點紫藥水,結痂還沒掉又照玩不誤。當然不否認也出安全事故,幾乎年年都有孩子溺死,摔斷胳膊腿的事也時有發生。就這樣也擋不住一顆顆放飛的童心。現在的孩子則不然,最好是不要出事,再小的事也會掀起軒然大波,讓人不寒而栗。
四是這些活動基本上沒成本,幾塊磚、甚至幾塊小石子就成。沙袋是自己縫的,鍵子是自己做的,鐵環是自己彎的,甚至連乒乓球拍都有自己製作的。誰家要是買了個小皮球,那已經是十分奢華的了。更沒有什麼運動裝、運動鞋,每次玩了回家,身上像鑽了煙囪一樣。家長攔在門外,用個毛巾什麼的邊拍打邊罵,拍完了灰,罵完了進屋狼吞虎咽。現在的孩子則不然,玩什麼不要錢呀?好像就找不到不要錢玩的東西了。
如今孩子玩的東西遠遠超過我們的童年,高雅的有鋼琴、提琴等;先進的當屬電腦、電玩等時尚玩具;活動的有舞蹈、柔道、遊泳等係列培訓;文雅的有書法、繪畫等文房四寶。然而,據我所知,除電腦上網和電玩外,其他的東西並不普及,能真正意義上成材的也微乎其微,更多的是家長的一廂意願。
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麼孩子們快樂不起來的原因了。
莪們的童年在哪裏?
現在的孩子不會玩了?
(張記者)通過對孩子和家長麵對麵的訪談,我了解了孩子關於“玩”的種種尷尬:首先孩子很迷茫,不知道玩什麼?
“平時都玩什麼?”小學4年級的劉燁(化名)麵對我的提問,愣了半天,一臉的迷茫。最後他回答:“說不上玩什麼,不知道,也不會。平時在學校,課間休息老師領著跳大繩,自己玩的沒什麼。跳皮筋?不會!學校也不讓,怕踢到或抽到別的同學,所以不提倡。周六周日全是課外班,沒時間玩,也就是看會兒電視。”
同樣的問題,當問到一位叫苗苗的12歲女孩時,她說:“玩?我對這個詞幾乎沒概念。小時候玩過布娃娃,現在沒興趣了,就看看課外書。學校死補課,家裏又給報了4個輔導班。放學後,家長基本不允許出去玩,隻能呆在家裏寫作業。寫完老師留的。還有家長留的;寫完家長留的,還有課外班的作業。有時間玩嗎?能玩什麼?我挺愛看電視,電腦也超級愛玩,但家長不讓,玩不了什麼。”小女孩說話中始終帶著一股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