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救命稻草(1 / 2)

大漢光和七年六月初八,聖母教主欒奕代天行罰,以五雷轟頂之術誅殺逆賊朱英。消息一經傳出,濟南周邊,連帶青兗冀豫諸州大為震動,各州聖母教徒尤其振奮,歡聲雷動地祭奠這一神跡。

與此同時,濟南國戰勝黃巾亂黨的捷報傳入京城,又是一陣歡欣鼓舞。

自黃巾叛亂開始以來,大漢各地官軍連戰連敗,江北各州大量郡縣落入黃巾賊之手,戰敗的消息如同雪片一般湧入洛陽。

另一方麵,朝廷派出的北路大軍,在盧植率領下與黃巾軍張角主力在河北冀州、幽州一線對峙,雖互有交兵,卻隻有小規模戰鬥,未得大勝。

皇甫嵩及朱儁各領一軍,控製五校、三河騎士及剛募來的精兵勇士共四萬多人與十數萬反賊於豫州潁川一帶展開會戰。戰事乍一開始,第一場戰役便是以官軍的戰敗而告終。朱儁軍被黃巾波才所敗,敗退數十裏,死傷無數。隻得與皇甫嵩一起進駐長社駐防,被波才大軍圍得水泄不通,漢軍人少,士氣低落。

告急的訊息傳入洛陽,朝野震動。

就在這個戰事明顯不利於大漢王朝的關鍵時刻,濟南大捷的消息傳到了京城:濟南國長史欒邈,與其子聖母教教主欒奕並力,以區區一萬人馬擊敗五倍於自己的黃巾反賊,俘獲賊首朱英並處以極刑,斬敵一萬餘,俘獲上萬。

一段段流暢的捷報給愁雲滿目的京師朝野送來了一記溫暖的陽光,將戰爭的陰霾一掃而過。

龍顏大悅。王允、蔡邕適時上前渲染一番欒奕的才華,並告知徐子將將其評為“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下馬定乾坤,乃救世之才。”

漢靈帝也早對欒奕有所了解,後宮諸多佳麗就頗為喜歡他的文章。結合此番欒奕建立的功業,當即決定舉欒奕為孝廉,封其為濟南國丞,曆城縣子,即刻領大軍東進,支援青、兗二州平叛。

黃稠送旨。欒奕就這樣成了一縣的子爵,而且還是曆城縣的子爵。雖然曆城位於關外,屬於關外侯,屬下隻有五百食邑。但優勢卻在於曆城就在濟南,就是欒奕久經經營的所在,料理一應事物得心應手。令他錯愕的是,漢靈帝竟將濟南國丞的職位派給了他,那將來曹操豈不是錯過了入駐濟南的機會?曹操平叛立功又該去哪上任?

接下來繁忙的工作使得他沒有機會再去考慮這些,索性將此事擱在一旁,等待時間做出答複。

大軍未動,糧草先行。其實,早在這之前,欒奕就已經開始安排東入青州的一應事宜了。年初便在濟南國與青州交界的東平陵縣,及濟南國與兗州交界的西平陵縣內築起了數十座大倉。在與主營一戰之後,又讓毛玠將各地糧草調入東西平陵城,令徐庶布置好濟南國各縣防務。一切早已就緒,就算漢帝不下聖旨,他也會擇機派大軍救援青兗二州。如今名正言順,更為未來的戰事提供了便利。

大漢光和七年六月十五,欒奕於聖?女媧大教堂正殿點將出兵。

關羽、太史慈、毛玠、吳天、李壯領軍5000留守濟南,保本土萬全。

欒奕拜徐庶為軍師,帥典韋、張飛、趙雲、黃忠、許褚,領再次擴充過的聖堂武士團神風營、神磐營,聖殿騎士營,及教會衛士大軍共計8000餘人,自東平陵縣出發,跨過濟兗邊境。

戰事一觸即發。兗州的黃巾反賊規模不大,且主力兵馬多被刺史劉岱牽製在了山陽郡一帶。

是以,教會大軍攻入兗州,泰山、東郡、任城、濟北諸郡相繼解困,斬敵上千級,俘獲無數。一路勢如破竹,直抵山陽郡前。

適逢山陽郡被範統所領2萬餘黃巾賊兵圍得水泄不通。刺史劉岱多次嚐試派人送信求救,均被圍堵而回。內信不得外通,外訊不能內達,急得劉岱不行。

依稀之間,他猛然記起黃巾之亂剛起之時,曾向與之比鄰的濟南國發過告急文書。於是,這封求救文書成了他心頭唯一的救命稻草,隻能將全部希望寄托在濟南國長史欒邈的身上。

可是轉念一想,方今大漢各處亂成一團,濟南國又能好到哪去?若是濟南國已經淪陷,朝廷無兵可派,兗州豈不是將落於叛軍之手。

眼見黃巾反賊攻勢一天強過一天,城中軍民均是疲憊不堪,再難迎戰。劉岱心急如焚,在城頭來回踱步,轉身的工夫,眼睛的餘光在城外地平線頭撇到一抹潔白。他還道是自己急火攻心致使眼花繚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