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一較長短(2 / 2)

答案很簡單。古代通訊不發達,軍隊之間命令皆由信使傳遞,這無疑需要耗費很多的時間,且軍隊規模越大,組織機構越複雜,訊息傳遞所耗費的時間也就越多。二者之間呈正比例關係。

訊息傳遞效率低下,這也就導致了軍與軍之間難以行動一致、令行禁止,存在管理失調、配合失措、自亂陣腳的情況。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容易被敵軍看出破綻,以精銳之師破其陣腳從而建功得勝。

這也正是所有以少勝多戰例得勝的原因。

由此,後世才有人言,冷兵器世代能夠領十萬軍馬對外作戰如指臂使者,便是不世的帥才了,比如嶽飛、徐達。當然,這不代表他們帶不了更多的兵,隻不過兵馬更多非但無用,反倒自添麻煩。

欒奕將想到的,兵多無益之事講給了眾人。期間將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這些沒有發生,或者不會發生之事刪節了去。

眾人聞言,恍然大悟。趙雲點頭稱讚,道:“教主此說確是再理。”

欒奕又道:“賊軍雖多,卻多而不精;我軍兵少,卻各個精悍,裝備精良!”

對於這一點,眾人沒有異議。

欒奕長歎一口氣,“目前我能想到的也就這麼多,反賊人多是優勢也是劣勢,我們現在所要做的,就是尋找反賊稍縱即逝的破綻。隻有尋到破綻,才能再設法定策。”

“嗨!說這麼多話等於白說!”張飛捂麵長歎。

帳內諸人大眼瞪小眼,不知如何是好。

恰當此時,天色漸暗。有侍從掀簾而入,將一根根燭台擺在大帳四角。後又從懷中掏出火石不聽打火,將油燈挨個點燃。

“擦擦……擦擦……”

欒奕忽的愣住,腦海裏閃過一道靈光,似是想到了什麼,卻一時半會又抓不住要領。

“擦擦……擦擦……噗……”燈火燃亮,在帳篷中耀起一縷星星之光。

“光?不是……是火……火?”欒奕猛拍腦門,暗惱自己怎麼把這事給忘了。正史中皇甫嵩長社被圍,用火攻擊敗了波才大軍。

他是怎麼做的來著?對了,波才紮錯了營。

賊營附近雜草甚多,兼之今年大漢多地旱情嚴重,秋季枯草甚多。皇甫嵩抓住這一點,連夜襲營,火燒賊寨。

徐庶見欒奕停止拇指互繞的舉動,臉上露出笑容,便知欒奕有了定策,“奕哥兒可有了謀劃?”

欒奕微笑點頭,“可用火攻!”隨即反賊營盤立於枯草之事說了出來。

“咦?奕哥兒怎知反賊大營建在枯草上?”

徐庶這一問可把欒奕問倒了。不由大慌,暗想:我當然知道!至於原因……總不能告訴你前世的我曾經讀過一本名叫《三國演義》的書吧!“方才探馬來報不是說了?”

“說過這事嗎?”徐庶反複思量,“我怎麼不記得?”他將目光掃向帳內其它人,諸人均是搖頭,表示好像沒聽到過這話。

坐在位子上的典韋,偷偷看了欒奕一眼,見欒奕一臉尷尬似有難言之隱。登時心有所想。作為一名聖母教早期成員,虔誠的聖母教徒他還以為欒奕憑空知曉的軍情是聖母轉述而來的,隻不過在告知欒奕的同時,還強令欒奕不得告訴他人,所以這個時候不能公之於眾,告訴大家。

於是乎,“善解人意”的典韋主動為欒奕解圍,“某家依稀記得,探馬確實說過此事。三弟,你可有印象?”

張飛本來就是個稀裏糊塗的人。剛才探馬前來說了些什麼,他壓根沒聽去幾句。這會兒聽典韋問話,且欒奕、典韋都說聽過,便跟風道:“俺老張好像也記得那位兄弟提到過。”

“是不是?”欒奕見風使舵,“說過,絕對說過。”

“嘶?難不成我記錯了?”徐庶不由大為疑惑,揣度一陣,連他自己都好像覺得確實聽探馬報告過枯草的事。“看來是我記錯了!雜事太多,腦子有點亂。奕哥兒莫怪!”

“都這時候了,就別計較這些小事了。快說,咱啥時候去放火?明日?還是後天?”張飛摩拳擦掌。

見一眾將領各個戰意濃濃,欒奕大為慶幸。軍心如此,何愁勝績?隻不過……他也知道,此時還不是施計的最佳時機。“既不是明日,也不是後日。”

“嗯?教主,此話怎講?既有定計又緣何不付諸實行?”許褚不解地問。

“說來話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