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袁紹不置可否的點了點頭。試問在座所有人,哪個沒在黃巾之亂裏立過功勳?隨便拿出一個來就比他劉備高出一頭。區區一個平原令,他根本不放在眼裏,繼續與不遠處的韓馥嘀嘀咕咕聊天。
徐晃見公孫瓚報出自家大哥名諱,袁紹非但不賜坐,還視若不見。登時大怒,“我家哥哥乃中山靖王之後,漢景帝玄孫,乃漢室宗親,太守大人何不賜坐耶?”
袁紹一聽劉備是漢室宗親,這才正視起來,令人於末席給劉備加了個席位。徐晃顯然對末席亦是不滿,還想聒噪,劉備不動聲色的將他攔了下來,自尋末席落座,自斟自飲。
劉備舉手投足間的一舉一動全都落入欒奕眼中。麵對如此羞辱都能泰然處之,劉備的心性不可鬥量,不愧為亂世一大梟雄呐。
他不由自主生出幾分惺惺相惜之情,端起酒杯,遙敬坐在末席的劉備。劉備嘴角揚了揚,行禮反敬。二人相視一笑,互表好感。
杯酒下肚,曹操開始詢問進兵之策。
河內太守王匡進言道:“今奉大義,必立盟主;眾聽約束,然後進兵。”
曹操點頭稱是,他左看看欒奕,右瞧瞧袁紹,複又看欒奕,道:“欒子奇大漢神將,勇武果敢,計謀百出,黃巾一役屢建奇功。如今大戰在即,正需一員通曉兵事之人引領各方,可由他接任盟主之位。”
近十年來,袁術一直跟欒奕不對付。他冷哼一聲,“哼!奸商子嗣,焉能統禦我等豪傑,傳出不怕讓人笑話!”
“南陽太守此言差矣!”孔融第一個表示不滿,“盟主之位在於號令諸侯,討伐奸佞,德才兼備者皆可得之,與出身何幹。況子奇雖出身商賈,卻飽讀詩書,乃是名揚天下的士子,天下人盡知其學富五車,德高望重四海皆服。此外,子奇為將驍勇善戰,世人皆知,逆賊皆懼之。以他名為號,叛逆望之必抱頭鼠竄,於戰事大為有利。是以,融與孟德意願一致,建議推選欒子奇為盟主。”
“是啊!”
“文舉說的有道理!”
各鎮諸侯議論紛紛。
“我不太讚同欒子奇出任盟主。”說話的,是冀州刺史韓馥。“欒子奇不過一介太子少傅,護國大教主之職亦是虛職。論職位在座任何一人均比他高,若是任了盟主,官職卑微統禦不得他人,出現令行不效之事,怕是不利於戰局!袁渤海四世三公,門多故吏,漢朝名相後裔,天下無不臣服,由他出任盟主更為妥當!”韓馥說出這番話時,態度謙卑誠懇,一副萬事為欒奕考慮模樣。
可欒奕深知此人陰毒的很,恨的他牙根直癢癢。聖母教之所以在冀州發展那麼多年進展緩慢,全因此人從中作梗,不停給冀州教區增添麻煩。
恨歸恨,像這樣的事不適宜拿到當場來揭發。他冷眼旁觀著帳中一眾諸侯你來我往,為誰來擔任盟主不停辯駁,總體來說,盟主的候選人隻有兩個——袁紹和他。
兗州牧劉岱、北海太守孔融、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濟北相鮑信是他的好友也是堅定的支持者。
冀州刺史韓馥、河內郡太守王匡、山陽太守袁遺、徐州刺史陶謙是袁家故吏,自然支持袁紹。
其餘各鎮諸侯屬於牆頭草似的人物,這邊說完,他們“是啊,對啊!”那邊辯過,他們“也是,也對!”
作為東道主,曹操夾在中間左右為難,眼見一眾諸侯從好聲好氣的辯駁,發展成了爭吵。
“都別吵了!”袁術怒喝一聲,站起身來,“既如此,袁本初、欒子奇都別當盟主。”
“那盟主誰來當?”
“我來當!”袁術毛推自薦。
“你?”眾人瞪著大眼看他一陣,哄堂大笑。
“戰場廝殺,還是子奇為盟主最為合適。”
“放屁!盟主又不用上陣殺敵。隻需把握大局便可。盟主還是袁渤海來當,欒子奇任手下一將便是!”
濟北相鮑信武人出身,說話比較粗,“你才放屁,放你娘的屁!”
“你罵誰?”河內太守王匡雖然素質高,不過火氣不小。
倆人一言不合竟掀翻桌子衝到大帳中央扭打起來。
曹操一臉愕然地看著這一切,眼前所發生的事情跟他預想的完全不一樣。
他原本想的是十八路諸侯團結一心,一氣殺進虎牢關,衝進洛陽城誅董卓,救獻帝,重現大漢輝煌。可現在呢……仗還沒開打,先為了一個盟主虛名,自己人先跟自己人打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