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故鄉之難(1 / 2)

王永被殺,張濟依誓言轉投曹操帳下後,主動請纓往說張繡,將張繡也拉到了曹操麾下。

經過一番勞苦終得愛將,曹操喜不自禁,親自為張繡解開繩索,讚歎曰:“孝則(張繡字)在,何懼欒呂?”

是日,曹操大擺筵席,慶祝連得南鄉、南陽二郡,也為張濟、張繡叔侄接風洗塵。席間對張繡熱情有加,夾菜敬酒不在話下。

結束了南鄉、南陽之戰,曹操調轉槍頭直撲潁川。

潁川,無主之地,在荀彧、荀攸所在的荀氏家族幫助下,曹軍大旗很快插上了臨穎、潁陽、潁陰、許、長社、陽城多縣城頭。

同時,曹操還在潁川學院中招募到了大量飽讀詩書的人才,收獲頗豐。

值得欒奕慶幸的是,他早就看出潁川短時間內不會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內,便早早的將欒家在潁川的產業都撤了出來。特別類似印刷、釀酒這些把持著技術壟斷的行業,工廠一概封停搬去了濟南,技術工人亦是從前年開始,陸續遷到濟南入住。這才不至於在曹操攻占潁川後,帶來巨大的不可挽回的損失。

在遷走工廠、工人的同時,欒氏家族的族人亦是先後離開故土,在濟南安家定居,過上了在欒奕這顆大樹庇佑下的幸福生活。

令欒奕沒有想到了是,盡管自己三令五申,敦促老欒家人盡快變賣家產,就算不賣也不要緊,當務之急是趕緊到濟南來齊聚。到了濟南應有盡有,全都給他們補上。

可偏偏仍有人不聽他的話。帶頭者不是別人,正是他那親二叔欒嗣。

話說欒奕成親之後,祖父欒濤就分了家,大部分家產都給了順位繼承人,也就是長子——欒奕的爹欒邈, 還有一部分潁川的產業和田地全給了二兒子欒嗣。

欒嗣本來在潁川好好的當著大地主,猛不丁親侄子欒奕就來了信,讓他拋家舍業到濟南去。他自然不舍,其實換做誰也不願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忽然變賣家產,離開生活了幾十年的家鄉到一個陌生的地界去生活。

欒嗣不情不願,不想去!他打心眼裏討厭濟南。當然,這不是因為濟南環境不好,而是到了濟南他又得成天看欒濤的眼色。

他和兄長欒邈半輩子沒少挨欒濤的數落,現在頭子讓大侄子強行擄到濟南去了,好不容易脫離苦海,過上兩台自由自在的日子,老卻又讓他也搬去濟南接著挨罵。

他可受夠了自己老爹那張臭臉了。

“寧肯在潁川啃蘿卜,也絕不到濟南喝肉湯。”他如此做想。

可是想歸想,要真讓他啃蘿卜,他還真受不了那苦。

這不,老爺子欒濤一見欒嗣磨磨唧唧半年了還沒到濟南,登時暴跳如雷。親提書信一封,上書13個大字,“孬娃子!再不來濟南逐你出門戶!——欒濤。”

一看這13個字,欒嗣頭嗡的一下就大了。逐出門戶可不是鬧著玩兒的,不單單意味將把他的名字從族譜中劃掉,更為重要的是分得的那幾家酒樓和千畝良田將重回宗族手裏。到那時,他一窮二白,別說養活一妻三妾和一眾兒女,連自個兒都沒飯吃了!

曆史經驗告訴他,欒濤這席話可不是在跟他開玩笑,要是真不按老爹說的做,啃蘿卜就是他唯一的下場。

無奈之下,欒嗣隻得照做,開始變賣田產。可是那陣子,老欒家的人都在變賣田產,供大於求,賣不上價去。再加上潁川的人都看出老欒家的人急著遷徙,故意往下壓價,價格也就越發的低。

欒嗣尋思著這樣忒不劃算,反正老爹也沒給他定死到濟南的時間。不如再等等,等地價漲上來賣個好價錢再走。

對此,欒奕沒少著急,催了好幾回,一直沒有效果,後來因為十九鎮諸侯聯合討董,隻顧忙碌戰事,就把這事忘了。

可憐欒嗣在潁川左等右等,高昂的地價沒等到,卻把曹操給等了來。

欒嗣剛聽說曹操打進潁川來時那會兒還興奮了好一陣子。小侄子大婚那年,他曾在喜宴上見過曹操,還相互敬了一杯酒!他記得酒席上,曹操和小侄子勾肩搭背,“孟德兄長、子奇賢弟短”的,看起來交情不是一般的好。

加之曹操帳下一眾幕僚之中,赫然還有荀彧、荀攸、程昱的名字。這三個人都是潁川人,欒嗣對他們可以說是熟的不能再熟了。他們下巴殼子上還沒長毛那會兒就經常到陽翟城外的欒家宅院裏來拜訪欒奕,整天跟他這個欒家二叔低頭不見抬頭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