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2分歧(1 / 2)

教會剛剛攻入徐州時,劉備糧草殆盡,盡管麵臨大軍壓境的危險,但為了減少口糧消耗,不得不削減了一大批兵馬。隻留精壯,分別派去小沛和琅琊駐紮。

如今,簡雍好不容易從曹操處討來了軍糧,卻又在失了沛縣和琅琊兩座重鎮之後折了人馬,成了有糧無兵。

同時,欒奕、呂布兩路大軍一路勢如破竹,呈包夾之勢向下邳圍了過來。

麵對如此生死攸關的尷尬境地,很多徐州屬官規勸劉備不如請降,也有人建議其暫避鋒芒,退出徐州轉投他人。

對於這些建議,劉備一直十分猶豫。他自詡胸懷大誌,卻漂泊半生,居無定所。而立之年好不容易在徐州闖出一番基業,卻在立足未穩之時眼見要被欒奕奪走。

若欒奕僅僅奪走還則罷了,正所謂留的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失了土地來日東山再起還能打回來。可關鍵是,欒奕在奪走徐州的同時,還運用詭計在徐州掀起了大饑荒,並將引起饑荒的罪魁禍首嫁禍到了他的身上,狠狠給他潑了一身的髒水。

對此,他百口莫辯!半生積攢下的仁義之名,一夜之間化為烏有。轉而變成昏庸無道的惡名。

在這個以口碑定人性的時代,背負如此惡名就意味著他將如同過街老鼠——人人喊打,離開徐州別說東山再起,就是找個收留的去處都不容易。

思索許久拿不定主意,他將簡雍和徐晃招了來,道:“憲和(簡雍的字)、公明,你們二人一個是與我自幼相識的好友,一個是我的結義兄弟。可謂我在徐州境內最為信任之人。現在,我有一問想象二位請教,請二位如實相告。”

“主公/大哥隻管問來。”

劉備頓了頓問:“欒奕大軍兵犯徐州,距離下邳意識不足二百裏,情勢危急。州內官吏有得建議我開門獻城,有得則勸我退去他鄉,我始終拿不定主意,請二位兄弟幫忙參度!”

“這……”徐晃頓了頓,不知如何作答。

簡雍則稍作思索,語重心長的說:“主公!事已至此,雍不得不說些得罪人的話。徐州各屬官吏多數為本地人他們之所以勸主公不戰而降,是因為他們知道徐州即便落入欒奕手中,欒奕也會看在他們世代在徐州居住,了解徐州鄉土人情的份兒上繼續任用他們。這也就意味著,無論他們效命主公也好,跟從欒奕也罷,對於他們而言沒有多大區別。且在當前情況下,欒奕勢大,主公勢微,與其跟著主公犯險抵抗,不如遂了欒奕,讓欒奕占下徐州。正是因為這一原因,他們才一致建議主公獻出徐州。”

簡雍頓了頓,接著道:“反觀主公,失了徐州還能剩甚?左右都是一無所有。”

“這……”劉備恍然大悟,“憲和不說,我竟未有所悟!”他看向徐晃,問:“公明,你又如何看待此事?”

“我?”徐晃吞了吞口水,“我跟憲和兄見解相似。”

劉備看出徐晃所說並非發自肺腑,便道:“公明,你我乃是異姓兄弟,有話不妨直言,無需多慮!”

“那好,我便說上一說!”徐晃稍作沉思,道:“想當初,呂奉先與欒奕幾番交戰,結下不小的仇怨。可在關係如此惡劣的狀態下,呂布投到他的帳下後,他卻委以重任,將諾大個青州拱手相讓全權交給呂布打理。由此足可見欒奕此人心胸之寬廣。呂布與欒奕無情無份尚且如此,大哥跟欒奕有過深交,自然更勝一籌。開城請降後,說不定欒奕還會繼續讓大哥繼續領銜徐州,擔任刺史!”

“哦?”劉備瞥一眼徐晃,沉聲道:“依三弟的意思,應當請降?”

徐晃點了點頭。

“公明此言差矣。”簡雍出言辯駁,“君不見昔日兗州刺史劉岱何等風光無限,如今丟了兗州,卻被欒奕強行調去濟南任了宗正。所謂宗正,聽起來位列九卿,實則卻是毫無用處的虛職。隻得聽任欒奕擺布。公明兄敢保證咱家主公投降欒奕之後不會遭受劉兗州般的待遇嗎?”

“位列九卿已是萬人之上的高職,足可算得無限風光,汝還想要何等待遇?”徐晃怒問。

簡雍回道:“自是要闖出一番大事業才行!”

“大事業?晃是不知憲和所說的大事業所指何事!隻有攻城略地才算大事業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大漢天子猶在,各州、郡、縣皆天子領土,城池歸誰牧守皆有天子說了算,你不尊皇命,不說抵禦外族開疆拓土,卻在大漢版圖內經略那麼多城池作甚?難不成生了問鼎中原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