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廚一席話仿佛指路明燈,讓他大受啟發。“對啊,新鮮的茶葉會犯潮,所以容易發生黴變。如果把他們曬幹,變成幹貨就可以解決黴變的問題。同時,按照廚師的方法,事先配以佐料煎炒,煮出來的茶也就更加美味。”
思及此處,周瑜當即表示願意出千金購買大廚的炒茶秘方,同時還回上報大廚之功,給大廚加官進爵。
大廚一聽可以做官,自然點頭同意。
於是,本應發源自公元六世紀末七世紀初的炒茶工藝,在欒奕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周瑜提前四百多年挖掘了出來,並付諸商業化。
當欒奕第一次拿到江東特製炒茶時已是聖元元年三月,在過去的半年時間裏,江東炒茶憑借其無需附加佐料蒸煮,隻需衝泡便可即食的特性,引得各地富裕家庭的喜愛,為周瑜賺到了海量的資財。
打開精美的木質包裝盒,欒奕看一眼盒子裏的炒茶,不由愕然,直呼“這不就是後世人們喝得茶葉麼!怎麼東漢就有了?”
此時的他顯然沒有想起經濟學的那句名言:競爭是推動創新的催化劑。同時,他的出現則是催化劑的催化劑。
在風雲變幻,群雄割據的今天,來自未來的欒奕無疑大大加速了社會變革的進程,進一步加劇了諸侯之間的競爭。為了趕超欒奕領導下聖母教區的發展速度,為了不在未來的某一天被欒奕或者其他諸侯吞噬。各路諸侯帳下的謀士、幕僚可謂絞盡腦汁,動用古人的智慧反複推敲可以推動生產力發展和促進管理能力進步的技術和措施。
炒茶技術便是這一環境下誕生的產物。
除此之外,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聖元元年秋季,欒家工廠第一台水力大紡車研發成功。此時大運河計劃已經開始了半年多,加上原有的黃河、濟水、濼水。青州、兗州、濟南地區水係可謂四通八達。所以,水力大紡車一經問世,立刻可以投入使用。
相對於普通紡織機而言,水力大紡車的紡錠數目依據水力情況多達三十到五十枚,是舊手搖式紡車的十餘倍,通用手搖式紡車每人每天每一天最多紡紗三斤,而大紡車六人操作分日班三人夜班三人卻可以在一個晝夜內紡一百多斤,換算起來產量是手搖式紡車的五倍多。如此優越的性能,受到當教區各地紡織業主的喜愛,紛紛出資購買。
於是乎,被世人稱之為山東(太行山以東)緞的布匹在一夜之間產量翻了數番,這對於以錦緞聞名天下的益州而言是一個巨大的衝擊。
益州刺史劉焉眼看著紡織品供應充足,日日下跌,蜀錦價格卻居高不下,銷售量大跌。益州商賈一個個瀕臨破產,稅負一日少過一日。心中大為焦急。
為此,一項自詡君子,不願過問商賈賤業的他,也不得不想方設法的替商賈們想辦法謀出路了。他先派出使者赴濟南國,向欒奕提出購買水力大紡車。卻被欒奕以不向非教區出售任何生產工具為由,矢口拒絕了。
他後又派出工匠前往兗州各地,試圖通過實地觀察,窺得製作水力大紡車的技術。可水力大紡車通身包鐵看不出內在,即便看了,又因結構實在複雜,僅憑肉眼看根本搞不懂原理。
說起來,那位工匠倒也十分聰明,從當地花十倍的價格從一位紡織業主手裏買來一架大紡車,就地拆開來觀摩,觀摩一陣過後同樣一無所獲,莫說仿製,連把散架的紡車裝回原樣都做不到。無奈之下隻得悻悻而歸。
一計不成,劉焉再生一計,派出使者赴濟南妄圖出高價從欒家濼口工廠挖人才。結果使者剛到濼口鎮便被守鎮衛士攔了下來,盤問一陣見不是聖母教徒,又沒有商會的路引,連個工匠的人影都沒見到,便被強行押回了曆城縣。
使者隨後費好大勁,好不容易找到一位姓孫的欒家木匠,具言益州刺史劉焉熱情相邀之事,並揚言,隻要孫木匠願跟他去益州,劉焉不但會封他為一郡長史,還會奉上黃金萬兩。
如此條件不可謂不優越,卻不曾想孫木匠毫不猶豫拒絕,怒氣哼哼道:“世間名利皆俗物也,吾誓不背叛主母。”言訖,與老婆孩子聯手把使者製服,扭送到了教堂。
教堂神仆輪番用刑,逼問出使者來頭後,當即將用鐵釘將其釘在十字架上,置於聖?女媧大教堂外示眾。
可憐這使者沒挖到人才,卻受盡苦難,所受的刑罰不可謂不殘忍,立在十字架上時其人還是活著的,雙手雙腳需承受整個身體的重量,扯得骨骼肌膚鑽心的疼,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隻能等到熱血流盡才能結束苦難,以死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