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如此安排(2 / 2)

聖元1年,為了阻礙河北勢力發展。欒奕決定對袁紹進行經濟製裁。

欒奕一方麵向河北大批量低價傾銷糧草,另一方麵主使教區各大商會從河北高價收購山珍及獸皮。

一時間,河北糧價暴跌,從48文一石跌倒了不足20文。山菇、狐皮、鹿角等山貨價格猛長,翻了三倍之多。

百姓進山狩獵的收益遠遠大於在田中操勞,於是耕農越來越少,獵人越來越多。

對普通百姓而言,種不種地並不重要,反正現在糧價那麼低,隨時可以用出售毛皮換來的錢去采買,而且買到的比過去種地得來的收成要多的多。

而對於身為一方勢力首腦的袁紹而言,土地無人耕種的代價是巨大的。沒人種地,地也就荒了,收不上糧草,將來需要征戰,軍糧隻能靠買,也就是進口。

農作物過度依賴進口就等於是被別人掐住了農業乃至所有產業的命脈。而掐住他命根子的不是別人,正是袁紹現在乃至以後最大的威脅——欒奕。

真要到了與欒奕刀兵相見的時候,欒奕隻需斷絕河北的糧草供給,無需開戰,袁紹大軍便會因糧草不足不戰自潰。

欒奕借市場機製灑出一盤大棋,不過袁紹手下的謀士也不是吃素的。

秋收時分,身在冀州的謀士審配發現糧產驟然蛻減,頓覺不妥,進兒察明緣由,趕忙將“農不耕田,家家上山”的情況和後果報知袁紹。

袁紹一聽,自知茲事體大,未免來年春無人耕種,以致顆粒無收。遂召眾謀士商量對策。“此番,欒奕欲用‘慢火煮蛙’之計謀劃我軍,當如何解之?”

‘慢火煮蛙’的故事在場絕大多數人都聽過,說的是欒奕曾做過一個實驗,將一支青蛙放入盛滿沸水的鐵鍋之內,青蛙受不得高溫,牟足氣力縱然一躍可以跳出鍋沿,逃出生天;又嚐試把這隻青蛙放進裝有冷水的鍋裏,青蛙如常在水中暢遊,然後慢慢將鍋裏的水加溫,直到水燙得無法忍受時,青蛙再想躍出水麵逃離危險的環境卻已四肢無力挑不出來了。借此比喻欒奕誘使河北百姓行獵,忽視耕種的計策倒也妥帖。

審配組織了一下語言,將早就想好的計策拋了出來,道:“此乃欒奕慣用之劑量。計雖妙,卻也有弱點。”

“弱點在哪?”袁紹問。

審配侃侃而談,“此計乃是慢計。誠如主公方才的比喻,需溫火蒸煮才能奏效。所以,隻需施以雷霆手段應對,便可將其覆滅在搖籃之中。”

袁紹喜問:“計將安出?”

審配答曰:“主公隻需明立法度,強令百姓不許進山狩獵,一經發現必予以嚴懲。由此,百姓愛惜性命不敢進山,自會回到田中耕種。”

“正南(審配的字)此計雖好卻不周全。”袁紹謀士沮授出列,拱手說。

“嗯?”審配與沮授速來不和,今日在大堂之上聽沮授出來質疑自己,心生怒意。與其不善的問:“哪裏不周全?”

沮授道:“立法度懲戒百姓,確實可讓百姓膽寒。然,有法可依,也得依法可行才是。河北幅員遼闊,山川千千萬萬。主公若依正南之法,禁止百姓進山狩獵須得把手下兵馬全都派出去守山才行。否則,必有趨利百姓冒險進山行獵,一人得逞萬人效仿,禁獵之法由此形同虛設。”

“公與(沮授表字)所言甚是有理。正南之計治標可也,不能治本。”田豐第一個出列對沮授說得話表示支持。

袁紹眉頭微皺,露出濃濃憂慮之色,“這可如何是好?”

“既然沮公與提出疑義,想必他也該有應對之策才對?”審配的臉上流過一閃而逝的奸笑,擺出一副看笑話的樣子目視沮授。

沮授對審配的挑釁行為置之不理,“授不才,確有應敵之策。”

柳暗花明,袁紹笑容再現,“公與說來聽聽。”

沮授不慌不忙,從大袖中抽出一卷書,指著書道:“答案就在此書之中。”

眾人定睛望去,隻見沮授手中書的封麵上寫著兩個大字《原富》,竟是欒奕的著作。這部書與以往書店所售《原富》不同,書中文字皆乃手工抄錄。想當初,《原富》剛剛問世的時候,欒奕還沒有研製出字印刷法,所以最早的《原富》都是相互借閱或抄錄參讀。顯然,沮授手裏這本《原富》就是那個時代的產物,距今得有十多年書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