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黑山賊(第30更)(2 / 2)

1個月內,袁紹斥巨資花費1000多萬貫錢將700多萬石糧草收入官倉,幾乎把全部庫銀換成了糧食。並集中建立酒坊將其中大部分糧草釀製成土酒銷往塞外。

這宗貿易在最開始階段讓袁紹收獲不小,從胡人、烏丸人手裏換得了為數不少的金銀和牛羊。

可是好景不長,沒過沒幾個月,歸屬他治下的並州屢次三番派人傳來急報,告知他派出去販酒的商隊遭到洗劫。

袁紹起初並未在意,還道是小股猖獗山賊。可是被劫一次還則罷了,關鍵是派出去的商隊十成得有九成遭劫。

他不由納悶,通往塞外的路上,冀州和並州各郡都在自己掌下,什麼人這麼大膽竟敢劫他的東西。

細查之後赫然發現竟是欒奕與深藏在黑山的張燕私下通聯,支持其派出小股兵馬潛入並州,在通往塞外的各個必經之路上設伏,專門洗劫袁紹派出的商隊。

一提起張燕,袁紹就恨得牙根發癢。

說起來,張燕也算是號人物。他原名褚燕,自幼勤於習武,練得一身身輕如燕的輕功,身手極為敏捷,人稱“飛燕”。 中平元年(184年),黃巾之亂爆發,褚燕響應張角號召,聚集了一幫少年揭竿而起,在山水間轉戰出擊,待回到老家真定時,部眾已經達到一萬多人。中平二年(185年),當時博陵(今河北蠡縣)人張牛角也聚集起一夥人,自稱將軍,與褚燕合兵一處。褚燕推舉張牛角為首領,進兵攻打癭陶(今河北寧晉縣),結果被盧植率領的官軍擊敗。張牛角被流箭射中,身受重傷,臨死之前,命令他的部下尊奉褚燕為首領。張牛角死後,眾人一起擁戴褚燕為首領,於是褚燕改姓張,喚作張燕。

同年,張角兵敗,黃巾之亂宣告結束。在河北舉事的張燕自知獨木難支,將旗下數萬人馬領進茫茫黑山躲了起來,平日以打家劫舍為生,成了真真正正的草寇。

張燕的存在給冀、並大地,特別是袁紹勢力帶來了極大的不穩定因素。為此,袁紹曾多次派人圍剿,可怎奈黑山地勢複雜,山連著山,根本找不到張燕蹤跡。

此外張燕在冀州和並州耳目眾多,袁紹剛要行動,他就提前得信有所動作。或迎頭痛擊或設伏圍捕或者幹脆直接躲到人跡罕至的山林裏,不見蹤影。

害得袁紹大軍屢次整套均是無功而返,灰頭土臉,隻能望山興歎。不得已之下,袁紹隻得聽之任之,眼睜睜看著這枚釘子釘在自家勢力版圖內。

所以說,袁紹早就煩透了張燕,恨不能不得盡快把這顆釘從眼中拔去。如今,張燕再次激發的怒火,暴怒之下,袁紹不顧田豐、沮授的勸阻,親提6萬大軍,拜高覽、顏良為上將,審配為軍師祭酒,田豐為參事,沮授為執筆直撲黑山。

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在他開始集結兵馬的下一刻,約麼一個時辰後,就有神盾局細作探明了他的動向。隨後迅速出城,將情報傳給城外的情報站。另有送信者飛身上馬,快馬加鞭將訊息送給黑山腳下的黑山賊探馬。隨後報知張燕。

聖元2年8月12,張燕站在黑山山脈籠子山巔,手持一支精致的金屬圓筒,觀望著對麵數裏之外的那座大山。山上人頭湧動,到處都是身穿棕衣,手舉“袁”字大旗的士卒。他們全神戒備的在山中來回搜索著,臉上寫滿疲憊。

張燕隨即將擺在眼前的金屬圓筒垂了下來,來回審視一番手中器物,隨後轉身詢問身後那位剛剛結識的新朋友,“呂先生,這東西叫甚來著?”

來者畢恭畢敬,道:“此乃望遠鏡。是教主送給寨主的禮物。”

“望遠鏡!真神器也。”

被稱之為呂先生之人,身著棕色麻布十字神袍,竟是一名神官,“確實神乎其神。”

張燕又問:“呂先生說,此物乃欒……呃,教主所創?”

“然也!”呂先生進一步解釋,“乃教主受聖母感知,得大智慧創出此物。”

“哦!”張燕點了點頭。

“此外……”呂先生道:“在下並非什麼先生。寨主直呼虔之表字:子恪便是。”

“也好!那便稱先生子恪。”張燕又取出望遠鏡,望向對麵的蒼山,見山裏的袁紹兵馬開始陸陸續續下山,道:“袁本初往這邊來了,咱們暫且南退,再做敘話。”

“但聽寨主吩咐。”

張燕“誒!我都喚子恪表字了,子恪也別再客套。我既決計投入子奇……呃,教主帳下,就不再是什麼寨主。將來咱們當屬同僚,還是叫我飛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