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一聽要向胡人借道,臉上頓時露出幾分難色。他雖與烏丸人蹋頓單於關係不錯,但鮮卑人才是目前草原上的霸主。在據守並州的多年裏,他帳下的並州軍與鮮卑人幾次三番交鋒,樹下不少仇怨。如今,向他們借道簡直比登天還難。
思及此處,他將自己想到的說給帳下一應人等。
熟悉情況的文臣武將亦覺此路不通,連連搖頭。
田豐更是直言不諱的勸告戲誌才,道:“誌才賢弟,你來河北的時間不長,可能對此間情形不甚了解。胡人豺狼者也,向豺狼借道根本是天方夜譚。”
戲誌才並不為之所動,衝袁紹及地一拜,毛推自薦道:“在下不才,願憑三寸不爛之舌出塞為使。若是能說動塞外胡人,明公便分出一彪人馬繞襲公孫瓚後方。若是計劃失敗,主公亦可依田大人之計,與公孫瓚久持。橫豎對主公無害,何不嚐試一番呢?”
袁紹一想也對,遂賜戲誌才符節,令其出塞遊說。
話說古代漢人對外族的稱呼分別是東夷、南蠻、西戎、北胡,其中位於神州大地北方的外族一律稱之為胡人,烏丸、鮮卑、匈奴均在其列。
說起來,烏丸和鮮卑本署一家,西漢高祖之前,他們都屬於東胡民族。東胡隨即被盛極一時的匈奴所敗,部落中最為強大的一支——鮮卑部落遠逃至遼東塞外,在這裏落地生根。
隨著曆史的推衍,到了漢武帝時期,大漢兵鋒日盛,多次出塞大敗匈奴。昔日不可一世的匈奴帝國就此傾頹,多年來受匈奴壓迫的其他草原部落得以發展。
鮮卑便是其中發展最為迅速的一支。隻不過他們的實力雖然比過去的自己強盛了不少,但仍比當年的匈奴差上許多,根本無力與大漢抗衡。
於是,他們果斷選擇拜倒在洛陽宮內向大漢俯首稱臣,歲歲納貢,年年來朝。可是雖然嘴上臣服了,但是內心之中卻暗涵著野心,他們太渴望得到大漢這塊富饒的土地了。
他們默默蟄伏著,不斷積蓄力量,隻待那一天大漢生出內亂,便可趁勢出擊,殺入漢朝本土。
這一謀劃險些在熹平五年(176年)靈帝在位時付諸實現。那一年,鮮卑檀石槐單於見大漢朝廷連生內亂,遂集結10萬大軍南下叩關。在短短一個月時間裏,幽並二州戰火四燃,烽火連天。
漢庭震驚,遂派護烏桓校尉夏育等三名將領各率數萬精兵出擊鮮卑。然則朝廷卻是不知,他們選派的這幾員漢將都是靠買官買爵選拔上來,根本沒什麼能耐。再加上漢軍人數不足,抵擋不住靈活機動的草原鐵騎。最終落得個“喪其節傳輜重,各將數十騎奔還,死者十七八”的慘烈下場。
靈帝這才覺出大事不好,拜皇甫嵩之親叔——皇甫規為度遼將軍北上迎敵。這才抵擋住鮮卑人的南侵勢頭。
接下來,隨著檀石槐病逝,鮮卑人南侵的計劃才算徹底破滅。
檀石槐死後,他的兒子和連集成單於之位。說起這和連,生活作風簡直跟漢桓帝有一拚。性貪淫,既無才能也不會用人。靈帝末年時期被仇人暗殺致死。和連死時他的長子騫曼才剛過3歲。這麼小的年紀自然無法擔當單於,便選了和連的侄子,也就是他兄長的兒子魁頭代任單於。
隨著騫曼步入成年,他開始覺得單於之位本該屬於自己,隻不過因為自己年幼,才讓堂兄待任單於之位。現在自己長大了,堂兄應該把單於的位子讓給自己才是。
反觀魁頭,單於當的好好的,自然不願意把權利交出來。於是,魁頭、騫曼這對堂兄弟開始為單於之位大打出手。
結果則是二人打了個兩敗俱傷,魁頭戰死,騫曼在戰後活了沒多久,也死於疾病。鮮卑部落自此以後開始分裂。魁頭的弟弟度根立駐紮在幽州代郡以西的草原上;鮮卑首領軻比能的部落位於上穀郡以備;此外還有東鮮卑素利、彌加、闕機等部,駐紮遼西、遼東一代。
三支勢力之間,常因水草奴隸等生存資源自相殘殺,鮮卑由過去的鐵板一塊,轉為了現在的一盤散沙。
戲誌才造就摸清了這一點,便決定以此為契機,再輔以厚利作為與鮮卑人談判的砝碼。
鮮卑人果然經不住鐵齒銅牙戲誌才的誘惑,果然給袁紹大軍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