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教會的勳章共分四級十等。四級分別為聖教騎士勳章、紅衣勳章、聖十字勳章和英雄勳章、,其中英雄勳章等級最高。
四級勳章中,除英雄勳章不設級別,其餘三級聖教騎士勳章、紅衣勳章、聖十字勳章又分為金、銀、銅三等,其中金質勳章級別最高,換句話說英雄勳章是所有勳章裏最高級別的嘉獎,隻有對教會做出巨大貢獻的人才能獲得。級別最低的則是銅質聖教騎士勳章,簡稱聖騎士勳章。
一般情況下,教會衛士在戰場殺敵一到兩人便可獲得一枚刻有當場戰役名稱的銅質聖教騎士。戰死沙場者,可依據他在軍中累計的功勳高地,向其家屬頒發各級紅衣勳章,功勳高者有望拿到聖十字勳章。
可以說,對於一名基層的教會衛士而言,聖十字勳章乃是可遇不可求的存在。如今教主親口下令,斬殺蹋頓便可得到如此高的殊榮,許褚手下一應教會衛士無不歡心鼓舞。
更讓人欣喜的是,除了榮譽獎勵,教主還承諾獎勵千兩黃金。這麼多金子足夠在新加入教區的冀幽並州買下數百畝良田,如果可以的話還能雇些工匠,做個小買賣,足夠好幾代人衣食無憂。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一眾教會騎士聽了這樣的厚賞一副信誓旦旦的樣子,眼裏直放綠光。爭先恐後,瘋了似的向蹋頓中軍大旗湧去。那架勢,仿佛眼前所麵對的不是過去數十年裏令人聞風喪膽的塞外胡狼,而是一場令人垂涎三尺的饕餮盛宴。
教會衛士如此士氣如虹,陣法大亂的烏丸人哪裏抵擋得住。起初,他們還試圖反抗,拚殺一陣後,便被教會衛士們滔天的氣勢,和狠戾的手段震懾住,哆哆嗦嗦不再敢跟教會大軍正麵接觸。隨即,氣勢洶洶的教會衛士如同辟水神針一般,所過之處烏丸人竟無人敢與他們為敵,潮水一般四下散去。
他們這一散可就把蹋頓、袁譚、袁熙以及身後幾百親兵露了出來。蹋頓驚得險些沒把心肝肺給吐出來,慌張高叫,“來人,擋住,把他們給我擋住。”
戰事發展到這個時候,烏丸人已是自顧不暇,混亂之中熙熙攘攘,哪裏還有人聽得見蹋頓的軍令?更沒有人去注意什麼軍旗指令。
留下蹋頓、袁譚、袁熙眼睜睜看著許褚大軍氣勢洶洶向自己放向殺來。
“蹋頓狗賊,哪裏走!”這個時候,令許褚震驚的一幕發生了。他原本還想一馬當先,手刃蹋頓將那銀質十字勳章和千兩黃金攬到自己手中。可是在即將與蹋頓正麵接觸的那一刻,手下五千騎兵全都抓狂了,連後麵的五千槍兵,都跟著拚起命來。竟趁著騎兵與蹋頓親兵廝殺的工夫,邁開大步,以百米衝刺的速度追了上來,惡狼遇羊群一般迅速完成對蹋頓、袁譚、袁熙中軍的合圍。
隨即虎入羊群似的,如林的長槍紛紛揚揚,每一輪整齊的槍刺,都會收割一排烏丸人的性命。
很快,蹋頓本就不多的中軍親衛便被教會衛士蠶食殆盡,蹋頓、袁譚、袁熙盡管奮力反抗,卻終歸不是許褚、鞠義和鮮於輔的對手。
蹋頓、袁譚、袁熙三人中,袁熙出了名的膽小怕事,被教會重重包圍之後,在聽到一聲“投降不殺”之後,便乖乖丟下手中長槍,下馬受降。
袁譚試圖誓死一搏,但卻遇上了鮮於輔。想當初,鮮於輔還在高幹手下效力時,二人曾在校場上切磋過武藝。那次角鬥的結果乃是袁譚輕鬆獲得了勝利。
所以,當袁譚發現自己所麵對的敵人是手下敗將鮮於輔時,自信心陡然膨脹起來。
隻是,他確是不知,過去鮮於輔跟他切磋武藝時,礙於他是袁紹的兒子,自己未來的主子,鮮於輔並沒有用盡全力,乃是故意落敗。
現如今,他轉投到教會帳下已經與袁家撇清了關係,就再也沒有必要顧及袁譚的麵子,可以運盡全力。
於是乎,袁譚就這樣在過高的估計了自己實力的同時,小覷了鮮於輔。
正所謂戰時輕敵乃是兵家大忌,尤其在高手廝殺中,一刹那的粗心大意,足可帶來不可逆轉的結局。
就像現在的袁譚,手持長槊,抬手就是一記仙人指路。一招刺出,他心中暗暗自得,自以為這一槊發揮出了他的正常水平。要擱在過去,一槊下來,雖不至於將鮮於輔就地格殺,也可令其手忙腳亂。袁譚隨後可以展開狂風暴雨般的後招,二十招之內,必然將鮮於輔斬於馬下。
然而,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袁譚胸有成竹的一槊,其實在鮮於輔看來不過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把勢。他不再像過去那般,裝模作樣傻嗬嗬格擋,而是輕輕歪了下腦袋,便輕而易舉的避開了袁譚的突刺,隨後身子前躬,脖頸一繞,巧妙躲開袁譚的後招,大刀一橫,又擋下袁譚的橫掃千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