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羌之戰共計俘獲敵軍二十餘萬人,擒獲燒當、烏吾、鍾存、鞏唐、且凍、傅難、勒姐、當煎、當闐、彡姐、卑浦十一個部落族人一百三十餘萬。
在當前這個時代背景下,人是最珍貴的資源。
大漢需要奴隸,先零、牢姐各羌需要子民。
於是在接下來的時間裏,此役中俘虜的歸屬又成了漢羌雙方爭論的問題。
在戰後的會議上,羌王柯茄香欒奕提議,將一百五十多萬俘虜交給他,再由他分配到先零、虔人、卑浦、勒姐、當煎、全無、沈氐、牢姐八個部落之中,聽令於八部首領,繼續留在羌道。
對於這樣的建議,欒奕自然不會答應。曆史上羌人降了複叛,叛完複降的事情屢見不鮮,如果把全部還給羌人,而在未來的某一天羌人又冒出來跟漢人針鋒相對,好不容易俘獲來的一百五十萬中那二十多萬降卒披上戰甲就是一支強軍。會給大漢帶來不小的麻煩。
不怕一萬,就怕萬一,欒奕不得不有所提防。
而提防的原則就是提前消弱羌人的實力,而消耗羌人實力的根本就是減少他們的人口基數,同時加大對羌人的漢化力度。
所以,欒奕當場駁回了柯茄的請求。明確表示,為戰勝北宮伯玉聖教軍隊付出了很多,理應得到絕大部分戰利品。俘虜作為戰利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一半以上應該歸聖教所有。
當然,欒奕也知道這麼多俘虜他不可能一個人獨吞,必須給八大羌部留些好處,否則柯茄現在就會跟他翻臉。況且遷徙一百五十萬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他就算想獨吞也吞不下。
於是,他提議將一百五十萬俘虜分為十五分,每份十萬人。羌族八部每人得十萬,大漢因是戰勝國,且此役出力最大取七份,也就是七十萬人。
欒奕這番安排,大家都有好處,出力多的好處自然拿得多,按照當下的認知合情合理。各部首領無有意義。
隻是苦冬站了出來,問欒奕準備怎麼安排那七十萬俘虜。
欒奕看到苦冬眼中精光四射,知道這老頭兒話裏有話,便問:“依苦冬頭領之意,如何處置為好。”
苦冬樂顛顛道:“齊王殿下。漢地路途遙遠,將這麼多俘虜內遷,且不提沿途大批護送軍隊路上的消耗,僅這些俘虜路上的吃食就是一個天文數字。與其這般平添消耗,不若讓他們留下來助齊王修建羊城。這樣一來,即為齊王省了糧,又替齊王做了事,何樂而不為?”
欒奕哈哈大笑,心道:薑還是老的辣啊!羊城建在哪?隴西!在他老苦冬的地盤上。七十萬人在他的地盤上耗費數年時間建城,期間總要吃喝拉撒吧?要想吃喝隻能找他老苦冬的牢姐羌購買,直接關係到牢姐羌未來的收益。除此之外,建城的奴隸們總要結婚生子吧,生出來的孩子將來都是他們牢姐羌人,等於是在為他壯大人口。苦冬的話聽起來全是在為漢人考慮……實際上呢,最終的受益者卻是他們牢姐羌。
欒奕大笑數聲,一邊笑一邊將明利的眸子死死盯著苦冬的雙眸,直把這小老兒盯得心肝亂顫。他心虛道:“齊王殿下?在下的建議可有不妥之處?”
“沒有不妥。”欒奕笑眯眯的擺了擺手,“的確是個不錯的主意。不過我不打算那麼做。”
“為什麼?”苦冬不肯放棄,追問道。
“試問,羌人之中有幾人見過真正的集市和城池?”欒奕自問自答“沒有幾個。那七十萬俘虜不通曉工匠技藝,甚至連個像樣的城池都沒見過,我怎麼能安排他們去築城?所以,苦冬頭領的提議我不能采納。”
苦冬複問:“那殿下準備如何處理七十萬俘虜?”
“按理說,此事乃是大漢的國事,我沒必要告訴柯茄、苦冬二位頭領。不過既然咱們是朋友,我不妨說上一說。”欒奕環視柯茄、苦冬一眼,緩緩道:“眼下,我大漢在冀、並二州修建的運河正在攻堅階段,我準備從七十萬俘虜中抽出二十萬投入到運河工程中去。此外,幽州並州境內部分長城年久失修,我會派遣二十萬俘虜參與修葺。餘下的三十萬俘虜,將被押至豫州汝南。我會在那裏將他們公開拍賣,賣給大漢各地商人為奴,在漢地的工廠裏替他們的主人務工、勞作。”
“什麼?你要賣了他們?”柯茄一臉怒容,畢竟,這些人也算是他的同胞。一想到同胞要被漢人當狗一樣去欺壓, 禁不住怒火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