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畫報》反映的政治生態
往事錄
作者:劉建國 王興文 張振楠
畫報是“以刊載攝影圖片、繪畫為主要內容的期刊,它用形象的直觀的圖像傳播信息和知識”。[1]眾所周知,圖像記錄具有真實性和客觀性,能夠清晰地反映特定曆史時期的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文字記載不實的缺陷。然而,即使是真實的圖像史料,數量過少難免陷入孤掌難鳴的境地。隻有將相當數量的圖像史料統籌分析才能達到客觀、準確地反映一定時期曆史真相的目的。自1945年11月到1949年4月,《聯合畫報》共出42期,為我們研究戰後國內的政治生態和社會生活提供了大量珍貴的圖像史料。本文旨在以《聯合畫報》報道下的新聞為線索,在對其整理和歸納的前提下,加以分析總結,力圖真實地展現這一時期的政治生態。
一、《聯合畫報》及其創辦
《聯合畫報》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和國共內戰時期出版發行的新聞性畫報。主編舒宗僑是複旦大學新聞係的早期畢業生,1932年至1936年間曾在複旦大學新聞係學習。畢業後在上海《立報》從事記者工作,在此期間參與了諸多重要新聞事件的報道,如震驚全國的“救國會七君子事件”等。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後轉入蘇聯塔斯社上海分社工作。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英、美先後向日本宣戰。1942年,為了戰時宣傳需要,中、美、英三國決定在重慶的宣傳機構聯合成立幻燈電影供應社。同時為了擴大宣傳效果,籌辦畫報與之呼應,《聯合畫報》應運而生。該報於1942年9月25日在重慶正式創刊,美國人溫福立任發行人,舒宗僑任主編。同年12月改組為獨立經營的出版機構,隸屬於美國戰時情報局在華機構。重慶時期的《聯合畫報》最高發行量可達到5萬份,這在當時來說是十分罕見的。隨著1945年抗戰的勝利結束,《聯合畫報》圓滿完成其曆史使命,並於當年10月19日停刊。
1945年對日戰爭勝利後,美國新聞處有意將《聯合畫報》轉讓給舒宗僑,但由於其隸屬於美國的國家財產,不能無償轉讓給私人,故“以一美元象征性的價錢出讓”。《聯合畫報》轉由舒宗僑獨立經營後,休刊僅一個月,便於11月20日在上海複刊,直至1949年4月徹底停刊。在此期間,《聯合畫報》以刊發時事新聞為主要內容,通過發布照片並配以文字說明的形式,不僅見證了“國共兩黨重慶會談”“重慶較場口慘劇”“馬歇爾調處”等諸多重要曆史時刻,還對諸如“物價波動、搶購黃金、小商販和舞女請願等社會事件都做了及時報道”。此外,編輯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畫史》、《中國抗戰畫史》及《二次大戰照片精華》等也保存了許多珍貴的新聞圖片和文獻資料。
二、《聯合畫報》視野下的政治生態
“政治生態涵蓋三個生態層次,即政治體係內生態、政治—社會生態和政治—社會—自然生態。”[2]政治生態的好壞關係著一個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由於國共內戰時期,政治體係內生態和政治—社會生態存在著眾多亟須解決的問題,人們尚無暇或者較少關注自然生態。《聯合畫報》也多以前兩個層次的政治生態為重點進行報道,歸納總結主要有以下4類政治生態問題:國共政治力量變化、中間勢力崛起、美蘇幹涉中國內政、人民反戰情緒高漲。
(一)國共政治力量變化
隨著抗戰走向勝利,國共兩黨的政治力量均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國民黨通過一係列措施進一步鞏固了其政治、經濟和軍事地位。一方麵,國民黨通過接收日偽財產和接受美國援助,國家壟斷資本空前膨脹,壟斷地位進一步強化;另一方麵,由於抗日戰爭中的刻意保存與發展,美國精良裝備的援助以及對大批日軍裝備的接收,國民黨的軍事實力也達到了頂峰。《聯合畫報》中對相關史實多有記載,現列表如下:
通過接收工作,國民黨的各項實力劇增,人力物力資源極為雄厚,國內政治地位也隨之水漲船高。同時,抗戰的勝利一定程度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中國躋身大國行列之中。“三國外長會議,對於中國問題也有討論,作為四強之一的中國,不能參加會議,是令人覺得慚憾的。”[3]《要中國停戰》第一五九、一六○期合刊這一時期的國民黨,對內控製中國政權,是名義上的中國政府;對外是四強之一的大國,聲譽卓著。可以說這一時期是國民黨政權的黃金時期。
然而,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成長為一支令國民黨無法忽視的重要政治力量,並深刻地影響著中國政治的走向。抗日戰爭勝利時,共產黨員由抗戰時的4萬人發展到了120萬人。大小19塊解放區,麵積達230萬平方公裏,占全國麵積的24%,人口1.36億,占全國人口的29%。正如胡繩所言,抗戰後“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社會生活中所占的地位和比重,同抗戰初期大不相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