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的爭奪戰(1)(1 / 3)

地中海的爭奪戰

1939年,當戰爭即將來臨時,英國和法國預感到地中海戰場事關重大,便製定了聯合計劃,以充分利用地中海的地略地位,並使之不致落入軸心國的手中。過去,英國一直將地中海作為它通向蘇伊士運河和遠東的生命線;而法國則將它視為前往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和法屬摩洛哥的交通要道。在很大程度上,英、法兩國的貿易和軍事設施的安全取決於意大利在戰爭中所起的作用。當時,英、法同盟國商定:假如意大利積極參戰,英國海軍將負責東地中海的防務,法國海軍則負責西地中海的防務。大戰爆發時,英國擁有一支強大的地中海艦隊。英國除了在亞曆山大有一個大型基地外,在馬耳他和直布羅陀還建立了輔助性的設施。法國海軍當時有3艘戰列艦、11艘巡洋艦、33艘驅逐艦和45艘潛艇,這些艦艇都分布在土倫、奧蘭、米爾斯克比爾、比塞大、摩洛哥和達喀爾。

自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以來,意大利海軍是按照準備戰爭狀態的編製進行活動的。1939年4月,意大利入侵阿爾巴尼亞,這完全出乎英國所料,他們急忙將地中海艦隊集中於亞曆山大。5月,希特勒和墨索裏尼宣布締結了一項“鋼鐵盟約”,雙方同意在任何軍事行動中將互相援助。後來,墨索裏尼向希特勒發出一份卡瓦勒羅備忘錄,對上述戲劇性的公開聲明進行了修正。墨索裏尼在備忘錄中指出,他在三年之內不能作好戰爭準備,並要求希特勒把戰爭推遲到1942年發動。雖然希特勒原則上表示同意,但在8月11日,德國外交部長通知意大利外交部長,德國即將進攻波蘭。墨索裏尼意識到自己應該履行“鋼鐵盟約”中所規定的義務,便列出一長串要求德國向意大利提供原料的貨單。希特勒拒絕了這些要求的項目,並告訴墨索裏尼他不需要意大利參戰。所以,當德國於1939年9月1日入侵波蘭時,墨索裏尼宣布意大利將不參戰。

在上述這種意想不到的情況下,鑒於其他戰場又急需艦艇,英國隻好在地中海部署一些留守兵力。英國將地中海艦隊的大部分艦艇調往其他地方。他們依靠法國人來維持該地區的秩序和協助少量留守的英艦執行聯合航運控製措施。與此同時,英國集中全力來加強他們在中東的地位。在埃及,他們除了在亞曆山大的海軍基地以外,還根據1936年簽訂的英、埃條約在那裏派駐了一支部隊和設有一個英國皇家空軍司令部。由於埃及政府不注意發展武裝力量和建設軍事設施,因而英國在1939年冬至1940年初花費了很大精力來彌補這種不足。

到1940年春,墨索裏尼對聯合航運限製大為惱火,他迫不及待地要擴大意大利的領土和影響。多年來,他一直希望在地中海地區重建一個羅馬帝國。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征服了埃塞俄比亞和阿爾巴尼亞。現在,他夢想建立一個比愷撒大帝所建的羅馬帝國更為顯赫的帝國。他千方百計地想搬掉妨礙他施展鴻圖的兩塊拌腳石——英國與法國。1940年3月,墨索裏尼在勃倫納山口與希特勒會談中答應在適當時候參戰。此後不久,他向意大利國王和軍事領導人宣布他的“平行戰爭”思想。這種思想主張間接地協助德國,但其主要目的是為了進一步擴大意大利的利益。當他看到德軍在挪威和法國接連獲勝時,墨索裏尼饞涎欲滴,唯恐為時太晚,便倉卒製定了參戰計劃。他聲稱,“為了參與和平事業,人們就必須參加戰爭。”

英國開始覺察到意大利不參戰的立場將很快變為公開參戰。因此,他們審查了過去那種不觸犯意大利的方針,提出要對意大利進行武力顯示。然而,墨索裏尼早已打定了主意。4月17日,墨索裏尼之所以沒有公開宣戰,隻是由於意大利武裝部隊總司令巴多格利奧元帥因沒有作好戰爭準備而表示堅決反對之故。他以此種方式回避了直接宣戰。英國開始將其艦艇悄悄地派回地中海,並繼續履行其在東地中海的義務。1940年4月29日,英國發布一項命令:來往於印度或東方其他地方的同盟國商船必須繞道好望角航行。與此同時,英國開始向地中海及其附近基地增派陸、海、空軍部隊。5月底,英國的4艘戰列艦和“鷹”號航空母艦駛抵地中海,地中海艦隊司令A·B·坎寧安爵士將艦隊指揮部從馬耳他移到“厭戰”號戰列艦上,並將其作戰基地改到亞曆山大。6月,7艘巡洋艦和一支驅逐艦部隊也抵達地中海。位於亞曆山大的坎寧安上將這時所指揮的地中海艦隊中,除了上述英艦之外,還包括戈德弗魯瓦中將率領的一支法國艦隊,其中有“洛林”號戰列艦、3艘重型巡洋艦、1艘輕型巡洋艦、3艘驅逐艦和6艘潛艇。

意大利參戰

巴多格利奧元帥曾對墨索裏尼說,意大利尚未作好戰爭準備,他的話是剴切中理的。意大利的陸軍沒有充分動員起來,訓練素質也較差;空軍盡管貌似強大,實際上幾乎沒有作戰經驗;至於海軍,由於艦船維修保養不當,更新不及時,其不良後果日益顯露出來。意大利武裝部隊沒有進行有效的組織,以便在地中海進行海上作戰。陸、海、空三軍司令部的地位相互平等,均隸屬於最高司令部。最高司令部的軍官們傾向於采納陸軍的陸上作戰觀點和空軍的戰略轟炸的思想。因此,他們幾乎不體諒海軍的困難,也很少了解海軍的戰機。意大利空軍於1923年組建時,海軍奉命將它的航空兵全部移交給空軍。因此,海軍失去了對執行海軍任務的飛機的控製權。而且意大利海軍也沒有航空母艦,因為最高司令部和墨索裏尼都將意大利看作是一艘巨型航空母艦。由於從意大利基地起飛的飛機能覆蓋中地中海。最高司令部認為空軍可以非常圓滿地履行海軍航空兵所擔負的一切任務。然而,空軍的飛行員未經過海軍航空兵的訓練。意大利空軍同德國空軍及大戰中其他所有主要國家的空軍一樣,都希圖遵照空軍的戰略思想去作戰。所以,當海軍要求派飛機支援海上作戰時,飛機經常是被派往其他地方。海軍所能控製的僅僅是一些海上偵察機,甚至這些飛機也都由空軍的飛行員駕駛。

戰爭爆發時,意大利海軍擁有6艘戰列艦(其中服現役的實際上隻有兩艘,“加富爾”號和“朱利奧·愷撒”號)、7艘重型巡洋艦、12艘輕型巡洋艦和大約50艘驅逐艦。除此之外,意大利還有108艘潛艇,幾乎相當於德國潛艇總數的兩倍。兩艘老式戰列艦“杜利奧”號和“多裏亞”號正在進行現代化改裝,不久將加入艦隊。同時,還有4艘新型快速戰列艦(“利托裏奧”號、“維托裏奧·維內托”號、“羅馬”號和“帝國”號)正在建造之中,前兩艘已快服役,但另外兩艘還需要幾年時間才能建成。意大利在紅海沿岸的馬薩瓦駐有一支由7艘驅逐艦和8艘潛艇組成的小艦隊,它可以對出入蘇伊士運河的英國運輸船構成威脅。與同盟國海軍的同級艦相比,意大利海軍艦艇的裝甲薄,但速度快。這種速度快和裝油量較少的特點大大限製了它們的作戰半徑。

意大利的主要海軍基地設在塔蘭托,輔助基地分布在那不勒斯、布林的西、奧古斯塔、西西裏的巴勒莫、撒丁島的卡利阿裏以及利比亞的的黎波裏和班加西。意大利海軍設想,它戰時在東、西地中海的戰略是防禦性的,而在中地中海,它必須不惜一切代價來保衛從本土至它在利比亞的陸軍之間的海上運輸。意大利海軍的作戰原則是,避開敵之優勢兵力,采取海上突擊以及潛艇和蛙人襲擊的方式來削弱盟軍的艦隊力量。

五月漸漸過去,英國認識到法國可能被迫退出戰爭,並預計到意大利可能希望參與對法國的進攻,以便分享勝利者的盛宴。英國戰時內閣理解到,英國除了建立地中海艦隊外,它必須同時擔負起西地中海和東地中海的防務,而且還應設法在直布羅陀部署一支海軍部隊。英國廢除了不觸犯意大利的方針,於5月23日下令:為了海上緝私,禁止一切意大利商船通行。6月6日,墨索裏尼宣布意大利12海裏領海以內的任何水域均為危險航行區。由於坎寧安將軍清醒地意識到墨索裏尼的這一聲明的真實含義,因而當意大利於1940年6月11日午夜後向英、法宣戰時,坎寧安將軍已將地中海艦隊的大部分艦艇部署到海上。

為了奇襲意大利海軍艦艇,坎寧安對敵發起了首次攻擊,但未取得成功。英國巡洋艦“卡裏普索”號被一艘意大利潛艇擊沉了。但在戰爭的頭兩天,意大利損失了130000噸的商船,其中有的被繳獲,有的被鑿沉,還有的被扣留。6月14日,法國的一支巡洋艦部隊炮擊了熱那亞。戰爭中法國和英國一道同意大利戰鬥了15天,直至法國向德國投降。

如前一章所述,由於法國投降,英國對於法國艦隊的歸宿極為擔心。在短短的一個月之內,英國在地中海的局勢一下子從絕對的優勢幾乎降到了毫無希望的地步。過去是兩支強大的兵力監視著一個非交戰國,而現在英國卻麵臨著敵對的意大利,要獨自擔負起整個地中海的防禦任務。強大的法國艦隊此時很可能被用來反對英國。鑒於這種情況,英國戰時內閣命令地中海的指揮官們采取行動。

英國海軍部曾預料到他們不得不承擔起西地中海的作戰任務,所以已在直布羅陀集結了一支代號為“H”的艦隊。該艦隊包括“勇士”號和“決心”號戰列艦、“胡德”號戰列巡洋艦、“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以及2艘巡洋艦和11艘驅逐艦,艦隊司令由海軍中將詹姆斯·薩默維爾爵士擔任。他奉戰時內閣之命向駐米爾斯克比爾(奧蘭的海軍錨地)的法國分艦隊司令提出如下建議:

1.與我們一起航行,繼續與德意作戰直至勝利。

2.攜帶少量艦員,在我們的控製下駛往英國港口。

3.否則,如果你認為為了不破壞停戰協定,要確保法國艦艇不得用來反對德國和意大利,那麼,可以攜帶少量艦員隨我們前往法國在西印度群島的港口,例如馬提尼克島。這些艦艇在那裏可以按照我們的要求解除武裝,或者將艦艇托交給美國,以便在戰爭結束前保證艦艇的安全,而艦員則遣返法國。